问题: 大学语文题目
分析题
1、运用我们所学的《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来分析《采薇》?
2、联系作品,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
3、分析“长亭送别”一折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4、结合作品,分析《都江堰》本文的写作特点。
解答:
1、运用我们所学的《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来分析《采薇》?
所谓“赋”,用朱熹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2、联系作品,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
狂人是一位清醒的启蒙主义者;表现出顽强不屈的反抗性。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形象。
答:《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其中描写的“狂人”是一个被禁闭起来、为一个长工所看守的形象,他被封建势力压迫、禁锢了多年,时时害怕、提防着被人吃掉。作品通过对这个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感受的描写,从而有力地揭露了千百年来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罪行, 并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
小说开头,鲁迅故意用文言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一个小序,交代日记的来历,称书名所以叫做《狂人日记》,是病者“本人愈后所题”。由此可见,作者确实将主人公作为真的狂人来设计的。此外,小序还说,“余”读病者日记,“知其患盖‘迫害症’之类”。这也就进一步表明,鲁迅心目中的主人公,不但是个狂人,而且患的是一种称为“迫害症”的狂症,由此具体地描写了一位十分过敏、多疑、惊恐和有奇怪的联想和不正常的推理和错觉的狂人形象。
3、分析“长亭送别”一折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①曲词华丽典雅,化用了前人诗词的意境,具有古典诗词的韵味。
②采用了民间口语的形式,富有生活气息。
③善用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表情达意。
4、结合作品,分析《都江堰》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间接描写。
②语言洗练,容量大,含义深,耐人寻味。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