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介,晰,疆,戈四字的由来

分开的,请尽量详细
谢谢

解答:


通“个”
介、个-- 《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介读为“个”。古字个、介通用。 (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入门》(油印本),广西师范学院教材部,1962年2月;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一、姓氏源流

介(Jiè)姓源出有二:

1、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窥之后,以祖名为氏。夏朝末年夏桀在位君主(约公元前1818-公元前1766年)时,有大夫介之窥,其后代以祖名介字为姓,称为介氏。

2、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介之推之后,以祖名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介之推,其后代以祖名介字为姓,称为介氏。

得姓始祖:介之窥(见上“1”)。

二、迁徙分布

(缺)介姓望居太原郡(秦置郡。汉为太原国,后又改为太原郡,治所晋阳,即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三、历史名人

介 象:字元则,三国时吴国会稽人,从小慕仙好道,经用心揣摩掌握了禁气之术,只因苦于不遇名师,于是遍历山水。当他得知绵山乃群佛众仙聚集之地时,于太和六年(壬子)上山寻访名师不获,加之连日奔波劳累之至,倒地而睡。朦胧中觉额上有阵湿热,睁眼一看,原来是一只斑斓猛虎在舔自己。那老虎似有灵性,见他醒来便扬长而去。介象预感此山定有神仙,于是继续前行,突然眼前现出一妙龄少女,楚楚动人。介象纳闷,深山老林竟有如此美女,定是神仙,于是恭敬而拜。那女子随手拈来丹经一卷,递于介像,言道:“你虽然悟性较好,但是血食之气未尽,须断谷三年;赐你一书,望用心研读。”说完飘然而去。介象于是在绵山苦心修行,终于修成隐身术,后常下山施展法力,忽现忽没,忽有忽无,变化鸡、石、草、木,还不时给附近百姓铲除盗贼。当地年轻人跟之来到此洞,拜他为师,隐身术遂广泛传开。

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时代晋国的贵族,晋文公的臣子。春秋时是晋国人,传说晋公子重耳因家事内争,在出亡途中饥饿难行,无处觅食,从臣介子推曾割自己股熬汤奉君解饥。在外流亡19年后,重耳于公元636年返回晋国,即侯位晋文公。文公在赏赐从王者时,竟忘了赏赐有大公的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与那些奸诈从臣,遂携母亲离开国都,辗转上了绵山隐居。后有同情介子推者,悬书宫门为他不平,其文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怒,终不所见处所!”晋文公看了说:这是指介子推呀。由于我为王市安定大计而思虑,没有考虑到他的功劳!遂派人四处寻找。后知介子推已死于绵山,晋文公为表自己的过失,旌表功臣,将环绵山封为介推田,号为介山。后又有传说:介子推隐居后,晋文公曾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介不出,母子相抱被烧死。过人为纪念介子推,每年清明节前二日不举火,进冷餐。寒食节风俗流传至今。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2、堂号(缺)







(1) ㄒㄧˉ

(2) 明白,清楚:清~。明~。

(3) 郑码:KFPD,U:6670,GBK:CEFA

(4) 笔画数:12,部首:日,笔顺编号:251112343312

参考词汇
--------------------------------------------------------------------------------

clear distinct

详细注解
--------------------------------------------------------------------------------







[形]

(1) 光亮 [bright]

日月沈晖,三光寝晰。——南朝宋·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诔》

(2) 又如:晰晰(光亮的样子)

(3) 清楚;明白 [clear;distinct]

钱献之辨之甚晰。——《清稗类钞》

(4) 又如:清晰(清楚);十分明晰;晰毛辨发(连毛发也能清楚地分辨。形容析理入微)

(5) 白,多指皮肤 [white;fair-skinned]

为人洁白晰。——《乐府诗集·陌上桑》




疆 #jiāng

【释义】①边界:边疆|疆界|疆土。②止境;尽头:万寿无疆。③指新疆:南疆。

【疆场】 #jiāngchǎng 战场。

〖例句〗谁能想到那位在菜园中锄草的老人,就是当年驰骋疆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著名战将呢?

【疆域】 #jiāngyù 指国家领土的面积:疆域辽阔。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疆 <名>

(指事。从土,从弓,从畺。从“弓”,表示以弓记步,即以弓来丈量土地。本义:田界)

同本义

畺,界也。从田,三其界画也。指事。――《说文》

疆埸有瓜。――《诗·小雅·信南山》

有掌疆。――《周礼·夏官》

又如:疆陇(田界);疆畛(地界;界限);疆畎(指田地,垄亩沟渠)

引申为国界、边界

出疆必请。――《礼记·曲礼》

固封疆。――《礼记·月令》

又如:疆宇(疆界的四陲。引申为国土);疆吏(驻防边疆的官吏);疆事(边疆的事故。多指边界的冲突、争执而言);疆略(疆界;境界);疆圻(疆界)

疆域

制其畿疆而沟

疆jiāng

⒈界限,边界,边境:守卫~土。边~平和。恢复故~(故:原有的)。

⒉极限,尽头:万寿无~。







疆jiàng 1.坚土。



戈 拼音:gē  
部首:戈,部外笔画:0,总笔画:4
五笔86:AGNT  五笔98:AGNY  仓颉:I  
笔顺编号:1534  四角号码:5300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208
基本字义
● 戈
gē ㄍㄜˉ
◎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gān)~。倒(dǎo )~。枕~待旦。
◎ 姓。

[宽度]
2寸,内长七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
[1]
戈头,分为援、内、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称为"穿"。为了邀兔在挥杀时向后脱,有的在援和内之阔设有突起的"阑"。朗: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龋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长度一般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战圃时期,胡的长度又有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
[2]
柄:即木柄。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圆形柄,以利于把持。戈柄的长度不一样,根据实战需要,步战用的柄短,车战用的柄长。
3片尊:早期的锤9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蹲,并不能杀伤敌人。 也可能用于刺击。戈盛行于中国商朝至战国时期,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它的缺点是易掉头,转头。使用不够灵活。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二里头遗址铜戈]
中国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青铜戈。·在河南僵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据考古学家测定,其年代距今约五00年。 
[曲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其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没有阑,装上柄以后,容易脱落,商以后被淘汰。 
[直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它开始在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商以后,为了防止脱落,增添了阑,后来又增设了胡,不容易掉头。商以后。直内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区出土的2!件直内铜戈中,11件有胡。 
[商勾兵]
中圈商代青铜戈。解放蔚传说保定出土。也有说出于易县或平幽县的,也称"易州三勾兵"。三戈都是直援,内端饰樊纹。援上铸铭文,分别列祖辈、父辈、兄辈的名字,顺读时戈刃向上。从铭文内容和读法看,这种铸铭的戈应是商代仪仗,不是实用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