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震论文(帮帮忙,很急)
大学里有课程是“形势政策”,期未考试要求写一篇论文,是关于地震的,我不晓得怎么写,明天就要要,请大家帮帮忙哈!谢谢
解答:
5.12四川汶川地震论文反思:由汶川大地震,看企业潜在危机预测
2008年5月12日下午,近大半个中国都为之一动,一场突如其来的七点八级汶川大地震,震撼了全国,和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是一个级别,这两天各大媒体都在积极报道一线情况,全国上下众志成城,进行抢险,救治灾民。我们也在默默为汶川灾民祈祷,祈祷他们早日度过难关。
面对灾难,我们冷静思考,这次四川汶川县出现的大地震,为什么之前都没有预报到?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报呢?很多人对此非常关注。
专家介绍:“地震多数发生在地下15公里以下的地壳里,当前人类对于地壳的研究只能通过钻机钻至地下12公里,远远做不到直接观察到地震孕育发生的全过程,只能在地表凭借有限的仪器设备捕捉地壳内部结构和状态变化的间接信息,以此来判断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专家说:“地震预报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哪个科学家有办法能把地震准确地预报出来。在此之前,我国也曾有极少数成功预报的先例,然而,由于各地的地震地质环境差别巨大,历史地震记载不全,地震(公文有约欢迎你)观测站点密度偏少以及地震预测理论水平等原因,对地震做出准确预报现在还做不到。尽管地震所在地区也会出现一些先兆,但能否用于临震预报,还要积累和研究。”
2008年,可谓是中华民族的多事之秋,年初一场50年未遇的雪灾,让人至今还后怕,瘫痪了南中国的交通枢纽。就连火车也会撞车,改变了许多人对“地球上最安全的长途交通工具”的看法。
一个企业集团,正如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会遇到各种自然灾害,一个企业同样会遇到各种危机事件。不同的是国家可以有许多客观理由,无法预测到各种自然灾害,但是企业却没有任何理由,无法预测各种危机,因为一场危机就足够让一个企业破产。尤其像“撞车事件”那样的危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尤其不能出现,太低级。
许多企业因为一次危机事件而沉默下去,甚至是破产,一个“常德事件”,让巨人三株倒了下去;一瓶假酒,坏了整个汾酒;一时趋利,葬送了整个冠生圆。当这些事件出来后,很多人想到的是如何去处理危机事件,如何去搞好企业公关,为此许多企业都专门成立了公关部,还有专门的新闻发言人,来处理和应对危机事件。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等到危机到来之后才去处理呢?为什么我们不能主动去出击,去预防呢?许多企业往往都园囿于“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思想,却忽视了要防患于未然。如果说地震不可以预测,那是因为自然太复杂,目前非人力可为,而企业的潜在危机,是可以预测,可以预防的。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有很多可以借鉴,可以学习的经验,为了企业能够快速稳健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学会去预测企业的潜在危机,去引导企 (gw9080.com公文有约欢迎你)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规避风险。一个优秀的企业,优秀的战略发展部,必须把预测企业潜在危机、规避企业发展风险,放到重要的位置。
大家都知道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还被形象的解释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爆发一场龙卷风。然而很少有企业把它的精髓用于实际的企业发展中,才导致了上述企业的悲剧!
对于企业来说,要预防潜在危机的发生,必须从源头进行控制,管理好企业的每一个细节,时刻关注企业内的任何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做好预测。具体如下:
1、树立全员的企业安全发展意识,尤其是企业的中高管理层;
2、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
3、建立一整套细节管理制度,强调全员的细节管理,把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好;
4、鼓励大家积极提建议,针对公司存在的潜在危机,提出自己的预防措施,并进行一定的激励;
5、对玩忽职守者,严惩不待。
一场地震给无数的家庭带来了灾难,我们除了祝福和力所能及的援助外,更希望国家以后能在重大自然灾害上,做好预报工作。同时,作为营销人,也给广大的中国企业敲一个警钟,企业潜在危机,是可以预测到的,可以规避的,不要亡羊补牢!危机往往带有灭亡性!
有感于汶川地震
和死亡就只隔了那么薄薄的一扇门,推开死亡的门,就再也回不到生了,生命是如此脆弱和无常,2008年,中国人才从雪灾的阴影中走出,孰料又是天灾,四川汶川又发生了7。8级地震。
因为福建没有任何震感,我还陶醉在奥运会圣火在福建传递的热闹场面中,却接二连三地接到网友关切的询问声:“你那有事吗?平安否?”一个激灵,赶紧查看了新闻报道。灾难这样残酷的突如其来。大地震摇动了中国四川、河南、北京、山西等多个省市。受灾情况、受灾损失、人员伤亡现在远远无法估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目前已经抵达受汶川大地震波及的四川省都江堰市,开始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要求部队指战员排除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他说,“千方百计进去,时间越早越好,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温总理这样的好总理,不顾自身的安危而亲临灾区,亿万中国人爱戴他、尊敬他、大地震无可挽回的发生了,灾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军和武警部队迅速出动,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
看到躺在废墟中血肉模糊的人们,看着那惊恐失魄的孩子,看着千千万万担惊受怕的群众,善良的人们以一种感同身受的心情、守望相助的担当精神,表达着悲悯、传递着温暖、释放着坚强和信心。电话、短信、网络千方百计地传递着人间真情,温馨爱心。
有时候不禁会想,现在的科学技术如此发达,为什么地震局这部门就没能事先预测出有灾难的来临,而事后的说明又算得了什么了?难道中国的灾难预警体系就停滞不前了?如同虚设的存在有什么意义了?
看到生命如此脆弱,有时候也感慨,人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还不如吃好,穿好,尽情享受,潇洒每一天,别再为难自己,也没必要为生活精打细算了。可是,想归想。每天,还是条件反射地起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写自己有感的文字,看到网上朋友热心的支持,心中又充满了豪情壮志。文学之路我走得很艰难,但我不想回头,我追求我自己的理想。活着,总要做点什么吧。吃喝玩乐,不是我所向往的,过得去就可以了。
一边是死的悲哀,让人唇亡齿寒;一边是生的进取,让人坚持不懈。看到灾难中生死两茫茫的场面、活着的亲人揪心的牵挂,一种震撼的念头就是: “活着,真好!”让我们为遇难的不幸人们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向灾区的老百姓们寄以最诚挚的问候,希望他们能直面灾难,坚强的生活下去!
人定胜天,相信这世间还有温馨的爱!我们有太多的道义责任,奉献至诚爱心!让我们一起见证天无情人有情的壮举!
山崩地裂,地动山摇,房倒屋塌,家破人亡……一场较之32年前唐山大地震的震级、烈度更大,破坏性更强、波及范围更广的灾难——汶川大地震,突然降临了。在这场惨绝人寰的自然灾害面前,山体崩裂了,江河堵塞了,房屋倒塌了,亲人遇难了,灾害改变了地貌,改变了山川,改变了环境,但改变不了生命的至尊与美好。
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作出决策,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宗旨。温总理冒着余震的威胁,冒着如注的大雨,不惧山体滑坡,不惧危房坍塌,踩着瓦砾,踩着泥泞,或果决,或忧虑,或震怒,或悲伤,这一切的一切,饱含着对遭受苦难的人民的深情和关爱。胡锦涛主席与温家宝总理亲临震区一线指挥,之所以感动世人,感动世界,正是因为他们身体力行,全面而深刻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他们面对失去亲人的百姓,他们面对失去生命的逝者,他们面对承受着巨大压力、已经作出重大努力的救援人员,反复下达的命令就是“首先救人”、“救人第一”,反复强调的主题就是“救人是重中之重”,“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倍努力”,“决不轻言放弃”。胡主席和温总理的指示,一再昭示一个伟大真理,无论存在什么差异、什么区别、什么不同,只有生命至高而美好。这就是我们国家与民族的高度共识。
我们的军队和武警,这支久处和平时期的武装力量,仍然展示了人民子弟兵的风采。在前所未有的灾情面前,他们一切以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为旨归,为了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他们采用空中投送、铁路运输、摩托开进等多种方式,实施了短时间、多兵种、大规模的部队开进,他们将卓越的机动投送能力、周密的应急处理机制、国防科技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抢险救灾,充分体现了军队与人民之间的血肉之情。面对地震毁坏的道路和桥梁,他们与专业救援人员一起,不怕余震肆虐,不顾天气恶劣,克服了万千险阻,突破了人体极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跋山涉水,手挖肩扛,甚至从6000米的高空实施空投,在他们手中,多少灾区群众得到转移,多少伤员得到救治,多少生命得到挽救,多少逝者妥善安置,他们以爱心亲吻生命,他们以生命挽救生命,正因如此,才在震灾发生一百多个小时之后,不断创造人类生命的奇迹。人们忘不掉这些镜头,当第一架直升机降临震中地区的汶川时,灾区群众大喊着“吉祥鸟来了,我们有救了”;当绵阳一所危楼即将倒塌时,一名武警战士哭求:“让我再救一个!”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地震再次体现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它已经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激荡于人们心海中生命的浪花。从大江南北,到边陲海疆,全国上下,世界各地,大家伸出援手,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灾难的信息何以能够迅速传遍世界?生命的风采何以如此深入人心?新闻媒体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开放和透明,灾情损失、伤亡情况、救援进度、震区现状、应急机制、社会动员,等等,各类信息通过媒体和网络全方位、不间断地向全世界披露和播出,这对于外界了解灾情、稳定人心、杜绝谣言、展开救助,提供了广阔、透明、畅通的信息高速公路,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灾难给人类带来悲伤和不幸,同时,灾难也印证着人类不屈的意志和精神。汶川大地震不仅凸现了党和政府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同时,通过快速、透明的舆论,一系列紧急救援措施保证了“以人为本”、“生命至尊”精神的落实。确立“国家哀悼日”、向死难者降半旗、暂停奥运火炬传递三日的举措,进一步向世界表明,当今中国是一个对本国国民和世界事务真正负责任的、始终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伟大国家。
、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