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初中有关文言文的题,拜托了~!!!

1举例说明孔子的所主张的学习态度 和学习方法
2关于《鱼我所欲也》一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身而取义”,有的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你的看法是什么?说说看。
3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了》全文看,作者强调或议论的重心是“生与忧患”还是“死于安乐”?说说你的看法。
4曹刿为什么要“论战”?从“曹刿论战”这件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5邹忌是如何说服齐王的?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6读了《出师表》,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点?说出理由来。
7作者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8《三峡》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文章最后为什么要用名歌作结尾?说说你的理解。
9《马说》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借“马”来说好在 那里?
10《陋室铭》一文以句为主,散结合。请你结合例句说明这种写法的优点及作用。
11《小石潭记》是一篇单纯的写景文章吗?说说你的理解。
12请举例说明《岳阳楼记》的写作特点。
13一个“乐”字贯穿《醉翁亭记》的始终。那么请你说说,作者都“乐”了些什么,又为何而“乐”呢?
14《爱莲说》中的莲具有那些象征意义?请你逐一加以说明。
15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为何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感情?另外作者说自己是“|闲人”,这里作者所要情调的意思是什么?
16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如果作者只说“嗜学”是否话题更集中?作者当时的情况与现在的“穷家富教”相比,根本的不同是什么?
希望大家把每一道题都认真回答,好了可以追加谢谢~!!

解答:

有一定佐证,但主要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举例说明孔子的所主张的学习态度 和学习方法
对于学习态度孔子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子入太庙,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学习方法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关于《鱼我所欲也》一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身而取义”,有的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你的看法是什么?说说看。
《鱼我所欲也》一文的论点是“舍生取义”。本文讨论的是“生”与“义”不能兼得时,应“舍生而取义”。若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则是舍弃了本文讨论的前提条件——不能兼得时。

3、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看,作者强调或议论的重心是“生与忧患”还是“死于安乐”?说说你的看法。
作者强调或议论的重心是“生与忧患”,文中列举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并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因而作者更强调的是“生于忧患”。

4、曹刿为什么要“论战”?从“曹刿论战”这件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曹刿“论战”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启示是人做事要有“远谋”、谨慎而果断、善于抓住问题根本。

5、邹忌是如何说服齐王的?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之事进而推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王之蔽甚矣”。从而说服齐王鼓励纳谏。
启示是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过而能改,莫要沉溺于赞美,固步自封。

6、读了《出师表》,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点?说出理由来。
最欣赏诸葛亮的为报知遇而鞠躬尽瘁精神。《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要亲贤远佞,以助完成“兴复汉室”之大任,从而报答刘备知遇之恩。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莫不让人有所感,有所敬。

7作者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寄托了渴望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我们今天应该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待这个理想,努力把《桃花源记》中的美好想象变成社会现实。

8《三峡》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文章最后为什么要用名歌作结尾?说说你的理解。
引用民歌简练、生动、贴近生活现实,更能真实的表现渔人漂泊不定的悲伤,衬托秋的凄凉。

9《马说》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借“马”来说好在 那里?
《马说》中借作者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这种思想感情借“马”来说含蓄而生动形象。

10《陋室铭》一文以句为主,骈散结合。请你结合例句说明这种写法的优点及作用。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11、《小石潭记》是一篇单纯的写景文章吗?说说你的理解。
《小石潭记》并非是一篇单纯的写景文章,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是借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12请举例说明《岳阳楼记》的写作特点。
文章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3一个“乐”字贯穿《醉翁亭记》的始终。那么请你说说,作者都“乐”了些什么,又为何而“乐”呢?
醉翁乐在山水之间,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同时又有“宴酣之乐”。因为滁州百姓生活安乐,从而使作者“乐”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其实为百姓乐而乐。

14《爱莲说》中的莲具有那些象征意义?请你逐一加以说明。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洁”,即不随世俗、洁身自爱、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直”,即君子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象征君子的“傲骨”,即君子不与小人为伍的傲然气概。

15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为何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感情?另外作者说自己是“闲人”,这里作者所要情调的意思是什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其中夹杂着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作者说自己是“闲人”,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作者在悲凉感慨外又有一种欣喜与悠闲。

16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如果作者只说“嗜学”是否话题更集中?作者当时的情况与现在的“穷家富教”相比,根本的不同是什么?
如果作者只说“嗜学”并不会使话题更集中。作者当时的情况虽家穷但志不泯,嗜学融化于心,体现于行;而现在的“穷家富教”只注重了学的形式,忽略了学习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