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文怎样翻译?
古文怎样翻译?
答题时是一字一句的翻译,还是可以按参考书上的直接照抄?
解答:
怎样翻译古文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试说明要求),是考生是否能“能阅读浅易古代诗文”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考生容易得分和失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要翻译文中的句子,首先要明确翻译得好的标准。大家不会忘记,对于怎样才能翻译得好,语文教材的编者曾借严复关于外文翻译的标准把它表述为“信、达、雅”三个字。“信”,就是准确,“达”,就是通顺,“雅”,就是有文采。其次要懂得翻译的的要求。文言文翻译要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应该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要求“字字有着落”,所谓意译,就是要求在不能直译的时候,讲出字词的大意即可。“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是对翻译的要求,也是翻译的原则,这是大家 不应该忘记的。
明确了翻译的标准和要求之后,还应该掌握翻译的方法。对于翻译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留、去、变、换、调、补、凝、扩”等八个字。
“留”,就是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
“去”,就是去掉没有实际意义、现在已经不用的词语。例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记》)一句,“夫”字是发语词,为的是引起议论,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去掉。
“变”,就是把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变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如,“师 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一句中的粗体字都是单音节词,翻译时,可以依次把它们翻译为“老师”、“传授”、“道理”、“教授”(“受”通“授”),“解决”、“疑惑”等双音词。
“换”,是把一些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换成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当的词语。例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一句中,“安”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平安”、“安稳”、“安装”等意思,而它在本句中却是“怎么”的意思,两者大相径庭,翻译时,要把它换成“怎么”一词,否则就会语意不通
“补”,就是补出省略的成份。古代汉语省略的成份比较多,通常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等。翻译时要把它补出来,而且用括号表示。例如:
省主语: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调”,就是翻译时,把倒装句的句序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子。例如 :
1、谓语前置: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应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凝”,就是把铺陈的句子适当浓缩。例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两句的意思差不多, 翻译时可浓缩为:问女儿想的是什么。
“扩”,就是把引用的典故或言简意赅的词语适当展开。例如:
“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一句中,“何陋之有?” 是个典故,翻译时,应适当把它展开,译为:有君子住在里面,有 什么简陋呢?
除了按照上面所讲的用八字法去翻译之外,我们还应该掌握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例如:
(1)“如……何”、“奈……何”、“若……何”(表示“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
(2)“孰与”、“孰若”(表比较或选择的疑问句,相当于“……与……相比,谁(哪个)……”)。
(3)“谁……者”(表疑问,相当于“……者谁”)。
(4)“不……乎”(表示疑问),等等。
另外,大家还应注意,翻译古文不能离开上下文,不能够离开具体的语境,否则,就会容易生搬硬套,文不达意。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