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皇权空前加强的表现
是设立厂卫制度还是设立廷杖制度,我认为应是设立廷杖制度,可为什么网上都是设立厂卫制度?
解答:
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这些都是明朝内廷的侦察机构。东厂系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成化十三年(1477)设于旧灰厂;内行厂系正德初年设于荣府旧仓地;锦衣卫原为内廷亲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成立。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的工具,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厂与卫的职权基本无差别。但由于锦衣卫属于外官,奏事需用奏疏,还有勋戚及其子弟参加,不如东厂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总要大于卫。这样,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还监视东厂,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套侦察特务体系。
注意:厂卫都可以不通过司法机构,直接奉诏行事,受理词状,任意逮捕吏民。受害人若再不能满足他们的勒索,就送镇抚司狱,立即打死。天启(1621~1627)年间,东林党六君子,就都是死于厂卫的秘裁。厂卫还派人侦伺官吏。厂役所得情报直送东厂,凡异己者,便立即处决。冤狱不可胜数。致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廷杖:皇帝在朝廷杖打大臣。皇帝在朝廷上杖责臣下,是对官吏的一种酷刑。明代往往由厂卫行之。
明代的廷杖始于明太祖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朱亮祖父子作威作福,多为不法,罪有应得,但朱元璋却开了廷杖大臣的先例。此后明成祖永乐时期废此不行,但朱棣死后十几年,明英宗就恢复了廷杖。
就像黄仁宇先生指出的那样,大臣们被杖之后,立即以敢于廷争面折而声名天下,并且名垂“竹帛”。死是人人都惧怕的,但只是屁股上挨几板子就可以名垂千古。因此,不管朝廷讨论的事情是对是错,纯为反对而反对,而冒险骗取廷杖的也大有人在。
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 (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以“图谋不轨”诛杀,并乘机废除宰相制度后,取消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一切大权都由皇帝一个人掌握了。然而“废除宰相制度,集大权于皇帝一人,大臣既不被信任,政务繁多,皇帝又管不了许多,于是政权便落到宦官身上。”宰相制的废除使得既可以分担皇帝政务,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帝王个人心智不足的机制不复存在。因此可以说厂卫制度是明朝被废除的宰相制度的异化替代物,是中国封建王朝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而廷杖是厂卫制度下采用的一种手段。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