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谁能给我这次浙江省中考思想政治的开卷考试的资料。。

我要的资料是初三浙教版的第五,第六册的思想政治和社会。。资料的内容是××问题在哪本书的第几页,并把其中的重点内容写出来。
比如:我国的国体(P2----6)---------------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包括由哪个阶级领导,联合哪些阶级,对哪些阶级实行专政
虽然有点麻烦,但是我回答好的人100分,好吗。。我急需资料

解答:

初三思想政治2005年中考复习分析

第三课
【瞄准中考】
常考知识点:
(1)发展资本主义不是出路。(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3)中国发生的巨大的变化。(4)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内涵与重大意义。(5)“三个代表”的光辉思想。
中考比重:6分。
趋势预测:把史料和现今社会现实、时事热点综合起来做题目材料,跨越时空,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现代时尚性,引导学生在现实中寻求历史联系。在今后的考试中,应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巨变,并能够说明原因;(2)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和主要内容,并了解“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能够用相关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并为祖国的统一去做力所能及的事;(3)“三个代表”光辉思想的基本含义、如何贯彻“三个代表”?
【中考材料库】
一、课内知识
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三个代表”的含义是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三个代表”的思想,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5.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6.拉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
7.中国历史上有几件重大历史事件最能证明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8.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三个条件是: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人民政权有能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
9.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味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10.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社会主义使我国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
11.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2.区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1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14.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归根到底取决于能否形成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15.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具有深远的伟大历史转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6.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二、课外知识
1.世界卫生组织是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2003年第五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使台湾当局借“非典”疫情,挤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图谋第七次遭到挫败。这表明国家的主权不能分割;国际公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以更加豪迈的姿态走向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理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或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4.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到2002年间不断快速增长,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5.“西气东输”工程正式开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我国2002年外贸总值突破6200亿美元……这一系列发展成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6.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多次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场合鼓吹“台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将两岸说成是“一边一国”,他的讲话有悖于:世界的和平事业;我国台湾地区的繁荣和稳定,祖国的和平统一;我国全体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原因有: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目前为止的历史阶段中我国的革命和建设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转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向改革开放的转变。
9.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分裂祖国的活动,坚持“一国两制”的实施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四、五课
【瞄准中考】
常考知识点:(1)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2)我国面临的人口形势以及计划生育的国策。(3)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4)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6)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7)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8)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中考比重:10分。
趋势预测:(1)联系时事,谈谈对政府某些方针、政策的看法;就某些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向政府部门提提建议。(2)创设一个情境,如“生活中自来水有意和无意浪费现象很严重,有设施、也有人为方面的原因.请你想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周围或身边的资源、环境形势;作为小公民,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爱护资源、保护环境。(3)对“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理解。(4)联系实际谈谈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理解。
一、课内知识
1.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关于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既是“资大国”,又是“资源小国”。
5.中国最大的实际是正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的依据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8.本世纪头20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是总体上实现小康。
二、课外知识
l.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央领导人也强调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根据上述现象,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发展就是硬道理。”对于“发展就是硬道理”应该这样理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创造物质条件,战胜包括“非典”在内的各种灾害的需要。
2·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应当坚持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国策、计划生育国策、保护环境国策、依法治国国策。我们应该实施的战略有: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3·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名列世界前茅,这些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是我国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十六大报告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这里“小康水平”指的是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要实现小康水平就应该制定目标,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我国新时期一个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6.党的十六大指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7. 在对待我国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 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9.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中国面临机遇和挑战。作为当代青年应该确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应当建立在对我国现实国情和国策认真了解的基础上。
第六,七,八课
【瞄准中考】
常考知识点:(1)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和目标(“十五”计划)。(3)共同富裕。(4)可持续发展的战略。(5)依法治国的方略。(6)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8)公民道德教育。(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0)青少年成长的文化环境。
中考比重:10分。
趋势预测:(1)结合党的十六大精神谈谈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实现宏伟蓝图和目标,我们有哪些想法;先富与后富的关系以及应该如何富的问题;联系实际;可以考虑党的方政策是否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做哪些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事情。(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结合身边的人民代表产的过程以及他们是如何参政议政的材料谈谈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3)在强调“以德治国”和l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今天,作为青少年该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了解所在地区文化和{文化环境的情况,并能够就如何改善文化环境提出自己的建议。
【中考材料库】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5.国家从2000年起,每年都设立科学技术奖,召开大会奖励在科技上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这些都表明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党和国家重视人才,鼓励创新。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将经济、文化、政治建设一起抓,这主要有下面的原因:三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经济建设是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政治建设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文化建设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8.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将民族性与开放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相统一。
lO.在我国,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占有形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 、
1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2.维护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现代化建设的保障。
13.在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二、课外知识
1.对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应该把握好两点: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民族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2.党委和政府为加强文化建设,采取了不少措施,如宣传十六大精神,开展科普活动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活动,组织科技管理人员外出参观等。这些措施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如下的特点: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几年来.我国全国人大及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文件数量不断增多,使我国的立法工作不断得到加强,这些都为依法治国战略的提供了前提条件。
4.可持续发展战略很重要,下列举措能体现这一战略的有:颁布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实行退耕还林工程,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回收利用废旧物资,不用一次性木筷等。
5.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坚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6.我国兴建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时是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经过人大代表的充分讨论以及专家的反复论证之后作出的,这些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7.文化部每年设立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都要向广大群众推出一系列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往往使人们在获得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感到了强烈的精神震撼,这些都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以下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8.时下,日本漫画书在我国某些地区中学生中广为流行,其中不乏一些低级趣味的内容,有的学生因沉迷其中而影响学业,这告诉我们引进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9.根据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占我国人口8%的55个少数民族应选代表360人左右,并保证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这体现我们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10.当前,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之所以是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因为它关系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九课
【瞄准中考】
常考知识点:(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2)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3)对和平与发展的认识。(4)人世后的机遇与挑战。(5)青少年如何成才。(6)创业精神与创新精神。
中考比重:4分。
趋势预测:本部分是历年来考试的重点,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今后本部分考试会集中在这样一些方面:(1)牢牢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这条贯穿全书的线索,能够用这一理论解释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变化发展。(2)分析当今世界的形势,谈谈自己对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认识。(3)结合中国人世,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成才,艰苦创业等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中考材料库】
一、课内知识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集中表现是创业精神。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矛盾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3.当今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4.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5.霸权主义是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帝国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主要动因是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追逐利益。
6.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世纪,增强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进步和创新。
二、课外知识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全世界共发生200多次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造成2000多万人的死亡。
近年来,由于民族、宗教、领土及自然资源争夺和霸权主义插手等原因,局部战争不断,如海湾战争、索马里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及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据联合国提供的《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占世界人口的20%的发达国家控制着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86.8%,世界市场的83.1%,而占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13.2%,在出口市场仅占16.9%。这些材料表明了当今世界存在着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历史的潮流。由于民族矛盾、领土纠纷、霸权主义等因素,局部冲突此起彼伏,世界并不安定,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2.艰苦创业精神,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被人们视为成就任何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一种崇高的美德。如今时代不同了,条件也改善了,还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因为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撑和鼓舞。
3.世界的文明具有多样性,所以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应该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
4.新时期青少年要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培养民族精神是因为青少年只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健康成长,报效祖国,振兴中华;青少年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在青少年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一代青年人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6.时下,各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引进外资,纷纷亮出自己城市的品牌,创建所谓的“信用某某”。这种做法的依据是诚实信用的原则。建设“信用某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它是法律规范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作为一个公民,青少年学生要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做到明礼诚信,树立新的人才观,把诚实信用作为人才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太多了!你把它打印下来自己仔细琢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