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1.对立统一规律
2.必然性
3.本质
4.自然规律
5.认识
6.生产力
7.生产关系
8.剩余价值率
9.股票
10.股票价格

解答:

1.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基本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①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 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 , 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 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必然性
指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不可避免和一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认识事物的必然性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跟:偶然性“相对)。

3.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是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由事物的特殊矛盾构成。本质是现象的本质,隐藏在现象背后并表现在现象之中,本质要靠思维才能把握.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本质”概念,我们可以将“本质”存在的含义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1、本质是事物特有的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你之所以为你”,它是事物成为自己的原因;由于这种属性是事物自身特别“拥有的”,因此本质同时具有“内在”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2、本质是一事物的特有属性也意味着它不是其它事物的属性,这说明本质同时也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征,它是一个事物与其它事物进行比较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质”实际上又是一个关系概念。一个事物的本质不能脱离与其它事物的比较而存在;3、本质既然是决定事物性质的那些属性,那么它必然是人们认为事物最重要的那个或那些属性,这也是“本质”区别于一般“特征”的地方所在。由于对属性重要性的理解可能因人而异,因此从这一点看,本质也必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4、事物的本质是同事物的定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要给事物下定义,该定义就应将该事物的“本质”包括在内;反过来说,只要给出了一个或某类事物的定义,一般也就揭示了该事物的本质;
5、亚里士多德又提出,对事物下定义的方法一般是通过“属”加“种差”的方式进行的,即“外延较大的种可以用来述说那外延较小的种”,[5]而本质又包含在定义之中,因此,事物的属或那些重要的种差都可能构成法的本质。

4.自然规律
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不能被人改变、创造或消灭,但能利用。它可离开人的实践活动而发生作用,不直接涉及阶级的利益。现代自然科学揭示的规律大体有两类,即机械决定论规律和统计学规律。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自然之道〉里就充分说明的自然规律。

5.认识
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
主体是有生命的物体,是行为的主导者和实行者。生物主体具有行为的需要和行为的能力,行为是生物主体的日常生活方式。
主体的日常行为可以分解为思维、认识、实践三种具体形式;主体具有的行为需要和能力也可以分解为思维、认识、实践三种具体的行为需要和能力。主体是思维、认识和实践的主导者和实行者,主体具有思维、认识、实践的需要和能力。
人是认识的主体之一,其他动物、昆虫、植物也是认识主体大家庭中的成员。

6.生产力
目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诸多版本里,都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逻辑问题:关于生产力的定义,从内涵方面所定义的生产力与从外延方面所界定的生产力自相矛盾。例如,“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1)还有“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2)等等,这都是从内涵方面定义“生产力”这一概念的,同样是这些教科书,从外延方面界定的生产力又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3)这也即是所谓的“生产力三要素”。

生产力的内涵定义强调的是社会生产能力、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属性概念;生产力的外延界定强调的是实体性的三要素,“生产力”以是实体概念。正是生产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这种非一致性,导致了目前学者们关于生产力范畴的内涵和实质的一系列争论。比如,生产力是一种客观实体还是生产主体的一种能力、力量?是一种能力的话是自然力还是一种社会力量?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等等。(4)但是,尽管有争议,却很少有人对现有生产力概念内涵或外延方面提出过疑问,很少有人注意到现有生产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间的这种自相矛盾。

生产力决非实体,承认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有关生产力观念上的一些错误盖起因于将生产力实体化理解。生产力毕竟是一种力。单就“力”而言,它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反映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它的定义是这样的:力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或者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着的物体构成的系统为维持系统自身进行能量转换的能力或功能。“生产力”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抽象的概念,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社会属性。生产力是从事于生产活动的人们所构成的社会机体或系统进行社会物质变换、维持社会自身的一种能力或功能。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各自本身既不代表生产力,也不是生产力的要素,三者的结合只是生产活动得以实现的必要因素,即生产三要素。历史唯物主义传统观点都是把这些生产三要素误认为是生产力三要素。实际上,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然后作用于劳动对象,表现出的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即劳动力。劳动力是由人体各分工器官和肢体所构成的生命机体为了维护自身从而进行自然物质变换的能力或功能。

7.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 。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具体表现形式。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5种生产关系。作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关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它将逐渐成长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依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它决定着思想的社会关系,即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中国理论界对生产关系包括的内容存在不同看法。

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一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人们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决定的。物质利益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直接就是为了物质利益;人们进行阶级斗争,最终也是为了物质利益。

8.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表现。用公式表示: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或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用公式表示即:

剩余价值率(m′)=■。年剩余价值率是一

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

式表示即:

年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剩余价值

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在资本家的全部

预付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的价值,在

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产品中去,并没有发生价值量的变

化;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v)在生产过程中则实

现了价值增殖,即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率是实

际发生作用的可变资本同它所带来的剩余价值之比,剩

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能够表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价

值有多少被剥削,有多少归自己,表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

程度。所以,剩余价值率也叫剥削率。

由于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所

花费的时间又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雇佣

工人的必要劳动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或可变资本价值等

价,而剩余劳动则生产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率又可

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或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

时间之比来表示。

年剩余价值率是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的。

在年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条件下,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和

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

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这是因为,剩余价值是由实际发

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带来的,可变资本周转越快,实际发挥

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实际上剥削的劳动量也越大,因

而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大,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否则情

况就相反。

9.股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股票是对公司收益和资产的索取权。

10.股票价格
股票价格又叫股票行市,它不等于股票票面的金额。股票的票面额代表投资入股的货币资本数额,它是固定不变的;而股票价格则是变动的,它经常是大于或小于股票的票面金额。股票的买卖实际上是买卖获得股息的权利,因此股票价格不是它所代表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一种资本化的收入。股票价格一般是由股息和利息率两个因素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