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大家快来看看,帮帮忙
结合实际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解答:
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今天我们学习了学生的个性心理,我才比较深刻地感悟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学生阶段,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殊、关键的阶段。特别是初中生,由于心理发育迅速,身体外形变化大,第二性特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矛盾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解决和引导,将会对他们的一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到他人和社会。因而,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第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代序要。我国正处在一个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高科技要求人们有高智力的头脑,高效率则要求人们办事要有高速度,高节奏,而高竞争又必须会带来失败和挫折。高节奏的生活易使人消沉悲伤,进而就会形成人们厌倦、烦躁等许多不健康心理状态。而我国目前最激烈的竞争领域就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每年的初中升重点高中的中考和高考,都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这就使得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出现频率相对更高。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可以看到因心理疾病不能继续学习的学生。在所有心理疾病中,神经衰弱,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等占相当高的比例。个别中学生甚至适应不了激烈竞争中的学习生活而离家出走或者自杀。我国与发达国家一样,中学生因自杀而死亡是非正常死亡中仅次于车祸的第二位原因。如何去救孩子,我们不能让社会取消竞争,也不可能退回到田园式生活的时代,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帮助中学生以安宁平静的心态来迎接和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浪潮。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给人们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人们战胜自己的某些疾病,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应试教育“使得许多中学生片面强调知识传授重点培养尖子生,优等生,而使一些后进生,差等生受到冷落甚至歧视。这些差生在学业荒废的同时,人格也在”荒废“。他们没有升学的机会,又不愿意脚踏实地的工作就业,往往和社会上的不三不四的人拉拉扯扯,产生攻击行为甚至犯罪行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与中学教育的事物不无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失常或变态的人,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模糊混乱,情绪上大起大落,缺乏自制力,因而导致行为异常,损伤他人,破坏社会公共利益等极端行为,从而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许多事实证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弱化中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矫正异常行为,使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的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就被纳入坏孩子的行列。而且由于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没有被觉察和得到满足,他将免不了还会继续捣乱。久而久之,由于长期被当成坏孩子,这位学生也就会自认为是坏孩子,并真的捣乱起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重要、关键的阶段。生理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便会引发种种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他人和社会。可见,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成长需要
人必须经过一系列发展才能走向成熟,即生理基本成熟、智力达到高峰、情绪基本稳定、行为能够自控。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教育契机。这是因为,一是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因面对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使得个体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二是他们对于自我、他人、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适时适宜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十分有效地对个体的发展发挥作用并对其将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来看,中学生时期是心理疾病的高危年龄。发达国家发病率12.4%—21.8%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在10.4%—37.6%. 2000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个不同地区的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且有上升趋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根据本人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 90%的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严重心理困惑:
1、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缺乏良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焦虑的心态在中学生中很普遍,引起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中学生最常见的焦虑是学习压力引起的焦虑,表现为紧张不安、失眠、食欲不振、思维不敏捷,导致学习水平不能正常发挥。
2、 人际交往障碍。很多中学生一方面与父母、老师没有心灵沟通,或沟通很少,互相了解、理解不够,渴望理解。他们不敢向别人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和看法;也不敢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甚至出现社交退缩和社交恐怖,形成负面情绪,如焦虑、自卑、沮丧、孤独、抑郁。另一方面感觉同学间交往真诚不够,知心朋友难交,很多同学感到心灵孤独,感到同学之间比较虚伪。
3、适应不良行为。中学生的社会经验少,辩别是非的能力差,极易模仿、容易择友不善,一旦同辈群体受到消极落后的思想意识渗透,就会很快传染、扩散,形成错误世界观,出现行为不良的行为,如打架、吸烟、酗酒、逃学、离家出走、自杀等。
4、 早恋。青少年情感丰富,体验强烈,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一旦恋爱,就会控制不住情感的冲动,情绪极不稳定,从而影响学习。一旦遭受恋爱失败,很容易情绪冲动,走上轻生之路。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大多数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长期探索,积累人生经验,学会肯定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少数学生则无法解决问题,或采取不合理方式解决,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与行为障碍。因此,对中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学校和广大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才培养需要
江泽民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 一个民族的希望生存于她充满活力的一代青年,一个民族的骄傲在于她层出不穷的杰出人才。“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明天的主人。他们代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肩负者民族兴旺与发展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因此,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除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丰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应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很多领域,包括自我评价、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潜能开发、科学思维等,重视的是学生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中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荀子在《天论》中曾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唯物主义观点,成为中医理论“形神合一”学说的指导思想。我国中医理论认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其中神是形体的主宰者。对此,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也早有论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人的心身活动都是在心神的统摄和协调之下进行的。 可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交互影响着的。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许多身体方面的疾病会明显的引起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症状,而不健康的心理又会引起躯体的症状。在医学上,很多生理疾病,从感冒到癌症都被怀疑和心理压力、焦虑、挫折感等有关。比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愁和愤懑的心境状态,就会导致食欲减退,胃酸分泌增多,胃壁充血,胃黏膜出现延展,使充血部位变得单薄,保护胃壁的作用降低,使胃壁经常处于胃酸的侵蚀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炎、胃肠溃疡等消化性疾病。生理病变,也有可能引起心态消极变化,出现抑郁、悲观、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等消极心态,严重者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伴发性精神障碍。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在众多病患中,有心理因素直接导致生理上疾病的10%左右,而间接导致的却在一半以上。在疾病恢复的过程中,除了用药物治疗,心理因素占了35%。可见在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视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不可偏废。总之,健康的本质就在于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中学生健康人格。人格亦称为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具有三种内涵:智慧力量、意志力量、道德力量。这包括了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智力、理想、道德等等,是一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人格就是力量,有了健康的人格,才能发挥更大的潜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良好的人格促使自己战胜自己,功成名就;良好的人格把挫折当成基石,愈挫愈勇;良好的人格促使你身强体壮,延年益寿。人格具有可塑性,青少年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学校教育应该从智慧、意志、性格、气质、道德等方面下功夫,力求这些因素形成良好的、协调的、统一的整体,以达到健康的人格境界。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增强中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开发其潜能。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达尔文曾说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jet)认为适应是智慧的本质。有积极向上、面对现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人是离不开现实的。每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都要与客观现实打交道,客观现实十分复杂,并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人的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任何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都不可能事事如意,样样称心,每个人都受到个人能力和客观现实的制约。所以,只有实事求是地根据客观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才能合理地处理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效地适应环境,与客观现实取得积极的平衡。心理学家Gottman的实验研究证明,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通常表现出乐观开朗,较强的环境适应和自我控制力,人际关系好,注意力集中,对社会的发展,个人的进步都充满信心,对困难的态度是积极的,进取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这些能力,便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它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独立获取、运用新知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交往频繁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团结的意识和民主平等的意识;这是一个生存困难的时代,需要人们学会生存,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他人有信任感,对自己有接纳感。由此可见,未来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既不能让社会取消竞争,也不能退回到田园生活的时代,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帮助中学生以安宁平静的心态来迎接和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浪潮。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给学生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中学生战胜自己的某些疾病,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只有有了承受挫折的能力,才能雨过天晴、获得成功;只有保持健康的心态,才能在困苦中感受快乐;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才能在平凡中创造出辉煌。只要我们拥有健康的心灵,内心便会一片澄彻,便能领悟生命的玄机,感悟人生的智慧,活出灿烂的人生。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http://xl.hnedu.cn 2005-5-20 来源:苏州市苏锦第一小学
摘要: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笔者在教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作了探索。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
(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
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6、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和技巧。
(二)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
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
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
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5、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三) 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二、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