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什么?
在青年文摘2003。7的绿版上的文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文那位朋友有这篇的原文??
同期,还有一文是《职场新人的“塑身秘笈”》。那些朋友有原文也给我发来吧???
谢谢大家了!!
请发帖上!
解答:
职场新人“塑身秘笈”
当你从学校走向社会,变成潇洒自信的职场新人类时,对每个青年人来说,都无异于经历一场浴炎重生的挑战。以下给你几条“塑身秘笈”
A、 磨练自己的职业个性
1. 求薪酬不如求发展
每一位职场新人都要知道,自己喜不喜欢、适不适合这家单位,自己在这家单位以及单位本身有无发展前途才是选择的关键,相信这些都有了,与这相应的薪资、待遇就会随之而来。没必要一开始就太过于关注谁的面包比你的大,从而影响精力、情绪,延误正常能力的发挥。目前对你最重要的是在工作中加深资历和增长知识,而不是赚钱的多少。
2. 结交人缘不一定要入帮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团体,关键是这个团体的性质。
如果是一帮意气相投的人,相互之间经常交流,对自己的专业也有所促进,是求之不得的。这个团体的存在就是为了权力交易,或者是为了办公室的政治斗争,那就要坚决说“88”。职场新人要注意处世,但不能陷在处世的圈子里,为了处世而处世,最后就变得没有原则了。话虽这样说,但你最少要有一个以上的拥护者或良师益友,这样你就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得以长进,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3. 要自信不要自负 初入职场,自信是应该的,但自信过了头就会变成自傲和自负。
在领导和权威看来, 这样的年轻人缺乏起码的谦虚精神,总让人感觉办事没轻没重,不牢靠。不要处处把自己的优点与他人比较,因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个世界,你还有很大的天地没有开垦。
4. 求合适不必图完美
初入企业的新人要学会了解任务的基线,即及格水平,不必为自己设定雄心勃勃但不切实际的目标,同时也不能放弃自己挑战目标,凡事要适可而止,要做到有取舍,这样就能够游刃有余。因为过分追求完美,常常使人迈不开步子,白白贻误战机,机会不等人,事情不是非你莫属,所以到企业里一旦开始接受任务做事情,就要想办法尽快迈开步子。
5. 让上司听见你的声音
上司也是人,他们也有压力,也希望属下们积极为他们出谋划策,也希望与属下们多沟通。你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应该大胆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上司们听见。把你所干的每一件事都做一记录,并存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会比别人更清楚自己做过什么,你的长处、优点,应避免做什么。
6. 诚意要让同事看得见 不管你是什么学历,初次参加工作,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就得放下那副不值钱的臭架子。把自己定位太高,常常不能学到企业文化真正的内涵。还有,一定要真诚待人,多发现同事身上的亮点。交流多了,大家才能真正接纳你,有什么事彼此关照。只有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你才会真正领会到工作着是快乐的。
B、 调整自己的职业心态
1. 从个人导向到团队导向
企业强调更多的是统一标准、流程和规范,个人的意愿是要通过集体来发挥作用的
2. 从情感导向到职业导向
企业寻求的首先是你对企业的一种“认同感”。这一点很重要,一个新人走向企业,走向社会,其实就像是一个“修练”过程,你必须学会用企业要求来主导自己的工作。
3. 从成长导向到责任导向
在企业里你必须在履行责任的前提下学会成长,必须培养出一种“与公司共命运”的意识,必须要重视自己的信誉。
4. 从思维导向到行为导向
企业要求员工想问题的时候就是建设性的,光想而没有更深的思考和行动只会是眼高手低。
5. 从智力导向到品格导向
企业所希望的品格是诚信、信守承诺,能持续地把小事做下去,成功往往就是坚持到别人不能坚持的时候,而这些品格对个人都是终生有益的。
C、 友情提示
1. 多一分投入,少一些计较
职场里人际关系复杂,而难以处理,你得正视并适应它,使你尽快完成向职业人的转变。
2. 多参加学习,少乱发怨言
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你更需要的是了解这个环境的人和事,了解工作的流程和动作,了解同事和领导,了解你自己在工作中所处的位置和未来的发展,在充分获得这些信息之前,建议你多学习少抱怨。
3. 多一些主动,少一秒等待
切记在职场上没有什么人能载培你,除了你自己。
4. 多一分耐心,少一些烦躁
对新人来说,交给你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或是简单烦琐的工作是很正常的,别不耐烦,当做是对自己的锻炼吧,更何况单位不会只为了让你做这些琐碎的事而付薪水给你的。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积极主动这个词如今经常出现在管理方面的著作中,它的涵义不仅仅是采取行动,还代表人必须为自己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而非外部环境:理智可以或者战胜感情;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造有利的外在环境。有一次我在萨克拉门托演讲,主题正是积极主动,讲到一半时,有一位女士突然站起来发表意见:
你们绝对想像不到我的心路历程!我是一个护士,负责看护过一个可能是世界上最挑剔、最难伺候的病人。他从来没有一句感激的话,反而处处找茬,处处作对,使我每天都过得很痛苦,然后又身不由己地把痛苦发泄在家人身上。其他护士也有同感,我们简直就希望他早点死。
而你居然在台上大谈什么积极主动,说什么未经我同意,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难道我的痛苦都是自找的?这观念委实令人难以接受。可是我仍然不断玩味这番话,一直探索到内心最深处。终于我发现自己的确有这个能耐,在硬生生吞下这苦涩的良药,并承认痛苦是自己选择的之后,我体验到人可以选择不要痛苦。那一刻我站了起来,只觉得自己像个重生的犯人,不再受制于别人给我的待遇。愈是艰难痛苦的经验,愈能磨练意志,提升面对未来的勇气,甚至感召他人。
弗兰克曾指出,人生共有三种重要的价值,一是经验价值,来自遭遇;二是创造价值,出自个人独创;三是态度价值,也就是面临困境,比如患绝症时的反应。这三种价值中境界最高的是态度价值。逆境往往能激发思维的改变,使人以全新的观点去看人与事,并由此获得难能可贵的见地。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以终为始”的习惯可以适用于各个不同的生活层面,而最基本的目的还是人生的最终期许,它是以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的原则为基础的。所有的事物都有心智的即第一次创造,和实际的即第二次创造。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心中构想,然后付诸实现。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有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他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要集中精力于当急的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物上的牵绊,此时要有说“不”的勇气。
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作是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习惯五:知彼解己------同理心交流的原则
若要用一句话归纳我在人际关系学方面学到的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假定有一位荒唐的眼科医生为病人配眼镜,居然摘下自己的眼镜让病人试戴,理由是:“我已经戴了10年,效果很好,就给你吧,反正我家里还有一副。”谁都知道这是行不通的,可医生却说:“我戴得很好,你再试试,别心慌。”病人说:“可是我看到的东西都扭曲了。”医生说:“只要有信心,你一定能看得到。”病人一再抗议,医生居然恼羞成怒:“算我倒霉,好心没好报。”
这位眼科医生尚未诊断就开处方,谁敢领教?但与人沟通时,我们常犯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妄下断语的毛病。因此我必须强调,了解别人与表达自我是人际沟通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有时我们有这样一种喜欢匆匆忙忙下建议来解决问题的倾向。
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在互赖关系中,综合效益是对付阻挠成长与改变的最有力的途径。助力通常是积极、合理、自觉、符合经济效益的力量;相反地,阻力多半消极、负面、不合逻辑、情绪化、不自觉。不设法消除阻力,只一味增加推力,就仿佛施力于弹簧上,终有一天引起反弹。如果配合双赢的动机、同理心的沟通技巧与统合综效的整合功夫,不仅可以破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为动力。
一天早晨,我接到一个土地开发商的求救电话。由于他未按时偿还贷款,银行打算没收抵押的土地,为了保有土地,他又反控了银行。另外,由于开发进度落后,附近的居民纷纷抗议,市政府也备感尴尬。此时,银行与开发商均已投入了巨额的诉讼费,但距离开庭还有好几个月。
经过电话中的一番劝说,他勉强同意用7个习惯中的第4、5、6个习惯与银行方面谈判。早上8点,谈判一开始竟剑拔弩张。前一个半小时,由我讲述双赢思维、知己知彼与统合综效等观念,然后根据初步了解,把银行方面和土地开发商的顾虑都写在黑板上,双方加以讨论和澄清。
正午时分,原定结束会议的时间,会场上讨论的气氛异常热烈,开发商所提的建议正获得热烈的回应。虽然这项谈判后来又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官司总算撤回,那片土地上也总算盖起了一栋栋高楼。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则
人生最值得投资的就是磨练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http://book.sina.com.cn/liter/habitsofpeople/
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文的全部内容。因为爱问知识人不能回答那么多字。所以无法贴上
你可以去那个网站在线看。。。或者你愿意保存下来也成。。。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