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请介绍一下《雷雨》中的审美作用!非常感谢!

解答:

看了曹禺《雷雨》以后-悲剧审美 (2007-01-19 15:03:39)
分类:看看书,看看电影

第一次完整的感受悲剧,是四年前读曹禺的《雷雨》原著。而今,我用美学的态度重读《雷雨》,关注悲剧下的美何在?

《雷雨》讲述的是发生在周、鲁两家两代人身上的情感纠葛,人物间充斥非正常的伦理道德关系,“欲望”贯穿始终。

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理论中,关于“美”的日常含义界定提到,美是感官的愉悦,与“欲”相关。再者,李泽厚继承并发展传统美学观,认为审美最高境界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真”,关涉事实世界的知识,从而形成认知论;第二层“善”,关涉价值世界的道德,形成伦理学;第三层“美”,关涉心理世界的情感,形成美学。当“美”“善”相提,旨在表明伦理判断的满足感,注重的是“善”的价值,也就是道德之于人、之于社会、之于美的价值。曹禺的《雷雨》正是围绕伦理道德展开故事情节。本文且就蘩漪这一人物作分析。

周蘩漪,三十五岁,嫁作周家朴园之妻十八年,生子名冲年方十七,周家长子萍之后母。

曹禺先生评价蘩漪是《雷雨》中最“雷雨的”性格的体现,因为她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将剧情中的所有矛盾突显,直至走向极端。《雷雨》中八个主要人物之间,关系和矛盾错综复杂,而贯穿始终的周蘩漪这个女性连同她和周萍的矛盾,将周、鲁两家两代人的恩恩怨怨白热化,因为“在全剧多条冲突线中,蘩漪同周萍的这条突线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它制约着、影响着其他的冲突线,其他的冲突线则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的方面为加强它的发展服务”。

《雷雨序》中是这样描述“蘩漪们”的:

“她们在阴沟里讨着生活,却心偏天样地高。热情原是一片浇不熄的火,而

上帝却偏偏罚她枯干地生长在砂上。这类女人,许多有着美丽的心灵。然为着不

正常的发展,和环境的窒息,她们变为乖戾,成为人所不能了解的。受着人的嫉

恶,社会的压制,这样抑郁终身,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气的女人,在我们这个社

会里,不知有多少吧。在遭遇这样的不幸的女人里,蘩漪自然是值得赞美的。她有

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虽然依旧落

在火坑里,热情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和尊敬么?总比阉鸡似的男子们,为着凡庸的生活,怯弱地度着一天一天的日子,更值得人佩服吧”

诚如曹禺所创作的,蘩漪是受过五四思潮洗礼,思想相对进步的女性,却偏偏被压抑在牢笼似的周公馆,失去自由,无所谓追求,就好像初春的新笋被巨石镇压,不能顺势生长一样。蘩漪强调自己的个性,即使是受制于周朴园的压力,她仍旧喊出“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的愤懑。蘩漪这个女性,一直都牵动着我,同情她的遭遇,钦佩她的勇气,但同时又不禁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她对周萍所倾注的爱是“真爱”吗?

爱情是源于人内心最原始的男女相互吸引的情感,真爱更是不能以任何主观目的为前提。这样说也许有点绝对,但是在爱萌生的那一刻,爱确实是纯净透明的。但是,所谓的爱情产生于蘩漪和周萍——继母和继子——之间,就伦理纲常来说,有悖传统道德观;其次,他们的爱情关键是在压抑的家庭束缚下不自然地人为引发的:周朴园以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伪饰夫妻之间的矛盾,蘩漪就把自己关在楼上做无声的反抗;这个时候,同样不满家庭专制的长子周萍,以不耻的殷勤勾引自己的后母,对蘩漪说他恨他的父亲,他愿父亲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知书达理的蘩漪最开始一定考虑过她和周萍的伦理关系,但是,年轻活力的周萍能给形如枯槁的她带来春的气息,她的内心渴望被爱,渴望情欲,甚至奢望有一天周萍能带着她逃离这里。周萍,唤醒了蘩漪的欲望,而这些欲望冲垮了她的理性,在周公馆所谓闹鬼的幌子下,继母与继子的乱伦恋情滋生。

欲望,在辞源里解释为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弗洛伊德在马斯洛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人的层次需要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递进。换用带有“欲”字或“感”字的词语来代表这些需要,人最基本的有食欲和性欲,进而想要安全感、归属感,渴望爱欲,在社会上在事业上享受财欲、权欲,一旦欲望膨胀,陷入贪欲……无休止地在欲望的漩涡里重复和推进历史的脚步。“在生活世界中,人的生活首先表现为人的欲望及其实现。如生是生的欲望及其实现,死是死的欲望及其实现,爱是爱的欲望及其实现。这样生活是欲望的生活,欲望是生活的欲望”。看来欲望近乎本能,是正常的心理活动。美国学者杰克·斯佩克特曾说:“压抑常常起于欲望,尤其是性欲望与一个人的道德和审美价值观发生冲突之时”,某些家庭的恋父恋母,甚至乱伦案例往往就是这种压抑的典型形态。“欠缺是欲望的基本特性”,有意识欠缺欲望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意识欲望欠缺是不知道或者没有想要什么,蘩漪属于前一种。蘩漪被周朴园禁欲,没有自由,没有尊严,她渴望被爱,当继子以性欲诱惑时,她宁可背负乱伦的骂名。

好不容易重新找回自己的蘩漪,发现周萍和四凤的暧昧后,占有欲极度膨胀,她不愿意别人分享她的男人。她开始变得敏感,甚至阴鸷。无奈周萍对过去的情感“后悔”,对曾经犯下的无耻行径用“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弟弟,对不起父亲”来试图逃避罪责,周萍用严厉的父亲、用体面的家庭做借口,想要摆脱蘩漪的纠缠。蘩漪此时不仅仅只是想占有周萍,她想要的更多,她要周萍带她离开周公馆。蘩漪看到了周萍的虚伪和无情,但无奈他牵系着她的希望,所以她不能做到洒脱地放弃这个已经背弃她的男人。“你欠我一笔债,你对我负着责任;你不能看见了新的世界,就一个人跑了”。周萍离开周家,到矿上去,不再受周朴园的管束,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不难做到,但对蘩漪却是以糟践自己,做得“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为代价都想要的“新的世界”。她乞求周萍不要丢下她一个人离开,试图用往日的情份打动周萍:“我已经预备好棺材,安安静静地等死,一个人偏把我救活了又不理我,撇得我枯死,慢慢地渴死”,“自从我把我的性命,名誉,交给你,我什么都不顾了”。遭受周萍铁石心肠的拒绝后,蘩漪由“爱”生恨,心中燃起报复之火――“一个女子,你记着,不能受两代的欺侮”。

欲望是一种感觉,它同时依附于欲望的主体和客体,即欲望行为的发出者和欲望的指向对象。除此之外,感觉是互通主客的桥梁,也就是这个欲望具体想要什么或想要怎么样,它对欲望者具有驱动力。说到感觉,休谟名言“美是美感”,强调“感”;还说过“道德宁可说是被人感觉到的,而不是被人判断出来的”,还是强调感觉在道德判断中起的作用远远大于认知判断中起的作用。然而美就是心理的感觉语言。我不批判蘩漪因为渴望爱,因为向往自由而产生的欲望,正常的欲望都是美的,只是当时的社会和当时的人情扭曲了这种美,使得美变得丑陋。狂躁烧疯了蘩漪的心。原以为让鲁妈带走四凤,就能让周萍回心转意。谁知矛盾愈演愈烈。这时候的蘩漪已经丧失理智,“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的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她抛开弃妇的哀怨,表情是威胁的冷笑。再三的劝阻,周萍全无动于衷。聪明的蘩漪很清楚这个她爱的男人不再留恋她,甚至已经厌恶她,人生里第二次被男人不公平地抛弃。取她的男人姓周,玩弄她的男人姓周,自从十八年前嫁入周公馆,她就已经被深深的打上了“周”氏的烙印。一个姓氏,犹如当时社会男权统治的象征。鲁侍萍原姓梅,嫁鲁贵而姓鲁,假设当初嫁的是周朴园,那得称周侍萍;蘩漪是周家太太,自然姓周,可怜剧作中连她的原姓都未曾提及。

剧情发展到第四幕,蘩漪的乞求、失望、报复达到了极点。看到从四凤家回来的周萍,蘩漪一开始并没有揭穿他们私会的事。在周萍决心离开的最后关头,蘩漪不顾女人的自尊,向周萍认了错,说不该把四凤辞退,求他可怜可怜她,悲恸无助地述说今后继续留在周家将会受到的非人虐待,甚至还卑贱的说:“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你不离开我”。只为了逃离阴森的周家,逃离周朴园的男权,蘩漪把最后的一点尊严都踩在了脚下,甚至在所谓的 “新的世界”继续做妾也在所不惜。每每读到这里,我都为蘩漪感到心痛。一个女人,其实要的并不多,只是对爱情、对婚姻、对家庭抱有最基本的渴望,是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剥夺了女性平等地拥有这一切的权利。情人之间、夫妻之间充斥着物欲的引诱、利益的谋求,假、恶、丑披着真、善、美的外衣,将最原始最淳朴的本性践踏无遗,而女性,往往是这变态制度下的牺牲品。正是因为实现自由之于女性的艰难,所以蘩漪的欲望也超乎寻常,甚至不顾一切蔑视伦理道德的权威。原本困在周朴园的阴影下就抑郁难平,而今周萍又将她抛弃在绝望的荒野。一个可怜的女人完全疯了:她将隐藏了多年的不伦关系公布于众,歇斯底里地咆哮所有积郁的仇怨:“胡说!我没有病,我没有病,我神经上没有一点病。你们不要以为我说胡话。(揩眼泪,哀痛地)我忍了多少年了,我在这个死地方,监狱似的周公馆,陪着一个阎王十八年了,我的心并没有死;你的父亲只叫我生了冲儿,然而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指周萍)就只有他才要了我整个的人,可是他现在不要我,又不要我了”。乱伦的丑闻给予所谓“体面”的周家致命的打击。屋内外都在暴雨狂风中飘摇。

曹禺的《雷雨》,是一出悲剧。悲剧从开始的诉诸命运发展到近代的性格悲剧,重点关注人的自身,尤其是有自由意志的人。《雷雨》中的人物,蘩漪是悲剧,四凤是悲剧,鲁侍萍是悲剧,周萍周冲是悲剧,就连大家长周朴园也是悲剧。即便如此,《雷雨》所反映的对既定的道德伦理和男权主义的反叛却不是肮脏和丑陋的,反而是美的。曹禺把他对时代的理解,对当时社会人物的解读,通过家庭生活的变动和平常人事的关系来申诉非人现实社会制和荒谬道德伦理主义下受摧残的女性及人性。丑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杠杆(恩格斯),正视丑并发掘丑揭示的现实道理,美才会绽放光芒。一味的只看美不代表审美,着眼美的本质——即使是藏在丑的形式之下——才叫审美。艺术缘于生活,任何的美也都来自于生活,离开生活基础谈审美只会显得空洞,所以,我认为美就是生活!

最后,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段话作结:“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参考文献: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b9ef0010007p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