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冶金化学式
求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也,丹性赤也,而白之所为铅.
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的化学式
解答:
中国古代化学(炼丹术)从一开始就与神仙方士结下不解之缘。早在公元前3-4世纪的战国时代,随着神仙方士的出现,炼丹就开始流行。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就曾对汉武帝说:“致物面丹沙可以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史记·封禅书》)。随着道教的兴起,炼丹术更为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炼丹蔚然成凤,服药变成社会时尚。隋唐时期,炼丹服药达到高潮,唐朝不少皇帝就死於误吞金丹。宋元明清以降,炼丹术逐渐趋於衰落,但依然有一定市场。总之,炼丹服药求长生的风气,在中国历史上前後持续上千年之久,其中魏晋到唐这段时间影响最大。
炼丹术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最根本的动因是“长生成仙”观念。中国古人相信,人可以长生,但要长生,就须服食不死之药,不死之药溶於人的身体中,人就可以长生不死。何为不死之药?在古人的经验看来,草木药不是不死之药,因为草木药本身会腐烂,会乾枯,放火一烧,会化为灰烬。草木药自身没有永恒不变性,移入人的身体中,不可能使人长生不死。因此,必须找一种不朽、无变化、具有稳定性的药物,它的不朽性转入人体中,人就可能不朽,可以长生久视。这种不朽的药物,就是金丹。这种逻辑,在葛洪的《袍朴子·金丹篇》中表现得最为充份。葛洪说:“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之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外物以自坚固,有如脂之养火而不可灭,铜青涂脚,入水不腐,此是借铜之劲以扞其肉也。金丹入人身中,沾洽荣卫,非但铜青之外付矣。”人是脆弱的,但人可以炼金丹,服金丹,可以“假求外物(指金丹)以自坚固。”正是这种“荒唐”而有似乎顺利成章的逻辑和强烈的求生愿望相结合,促使了中国炼丹术的出现和发展。
求长生不死,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假借炼丹服金丹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是虚妄的。历史上,不计其数的炼丹家、道士追求长生不死的愿望统统以失败而告终,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其主观愿望。但是,他们的客观活动,他们的炼丹实践,却推动了中国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他们的真正不朽,是对中国化学科学作出的不朽贡献。
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炼丹家是葛洪,他对中国化学发展的贡献最大。其成就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葛洪在多年炼丹实践基础上,观察到不少化学反应现象,其中对丹砂、铅等的化学特徵和反应的认识尤其深刻。他在《金丹》篇中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丹砂主含硫化汞-HgS,将丹砂在开口管中加热,其中所含的硫变成二氧化硫-SO2,游离出水银-Hg,其化学反应式如下:
△
HgS+O2 → SO2+Hg
再使水银和硫磺化合,生成黑色硫化汞,如在闭口管中加热,即昇华(subtimation)为赤红色晶体硫化汞,其化学反应式如下:
△ 昇华
Hg+S → HgS → HgS
(黑色) (赤红色晶体)
葛洪关於丹砂化学特性的概括,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结论,在中国乃至世界化学史上都是值得称道。他科学化地了解上述汞与硫的化学反应比西方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Lavoisier,1743-1794)早大约1500年。
对铅,Pb的化学变化,葛洪的认识也是正确的。《抱朴子·黄白》篇中说:“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而为铅。”用现代汉语说,铅加热後经过化学变化,所以变成了红色的铅丹;红色的铅丹再经过加热分解後,可以还原为白色的铅。这种对铅的化学变化的认识,是葛洪在炼丹试验中总结出来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炼丹家物质观的理论水平,其中即包含有化学反应可逆性的概念(concept of reversibilty),同时也反映了对反应物(react-ants)和产物(products)在人工变化中仍保持着物质统一性的认识,也暗示了元素(elements)与化合物(compounds)的合与分的过程的科学化理解。
单质砷,As的制备,是葛洪对砷化学的一大贡献,从砷化物中制得单质砷,是葛洪最先发现的。《抱朴子·仙药》篇中说:“又雄黄当得武都山所出者,纯而无杂,其赤如鸡冠,光明晔晔者,乃石用耳。……饵服之法:或以蒸煮之,或以酒饵,或先以硝石化为水,乃凝之;或以玄胴裹蒸之於赤土下;或以松脂和之;或以3物炼之,引之如布,白如冰,服之皆令人长生。”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葛洪早在4世纪就已知道通过水或水蒸汽使雄黄分解,生成氧化砷;用硝石、松脂和猪大肠与雄黄共炼,可以得到氧化砷和一定量的金属砷。西方炼丹家从砷化物中制得单制砷是13世纪的事情,葛洪发现金属砷的成就,至少早於西方炼丹家900年。
葛洪对中国古代化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成就外,《抱朴子·金丹》、《黄白》等篇中还观察与记述了不少有价值的化学发现和试验方法。他记述炼丹所使用的药物,就达数十种之多,如铜青、丹砂、水银、雄黄、矾石、雌黄、云母、戎盐、曾青、铅丹等等。他记述了制造铜砷合金的方法,并详细叙述了整个冶炼过程的具体步骤;他观察并记述了金属取代作用,用曾青涂铁,使铁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化学反应,铁取代硫酸铜里的铜,生成硫酸铁,使铜被置换出来;他记述了熔解金的方法;他认识了炭在高温条件下的还原作用等等。葛洪的着作中记载了不少今已失传的炼丹资料,他综合了前人的炼丹实验,总结了各种各样的炼制方法,他本人在多年炼丹的实验基础上,作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科学发现。
陶弘景是葛洪之後的一个大炼丹家。据《南史》记载,他曾从梁天监四年(505)到梁普通六年(525),进行了长达20年之久的炼丹试验,并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写了不少炼丹着作,如《合丹药诸法式节度》1卷、《集金丹黄白方》1卷、《炼化杂术》1卷、《太清诸丹集要》4卷等等,可惜以上这些书都先後全部亡佚。陶弘景关於炼丹方面的资料,现在仅能从残存的《本草集注·叙录》中略识一二,因此已不可能全面了解陶弘景在炼丹方面的贡献。从《叙录》中,我们可以知道,陶弘景已发现用燃烧的方法来鉴别硝石(硝酸钾):“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这开了近代化学中用火焰法监别钾盐的先河。他对石灰烧制的观察非常细致,有烧石灰的确切记载:“近山生石、青白石,作灶烧竟,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他还指明黄丹是“熬铅所作”,胡粉是“化铅所作”,说明这两种铅化合物都不是天然的产物,而是人工制造的。以上这些记述,只是陶弘景炼丹成就的一部份,不足以反映他对古代化学的贡献。但可以肯定,由於陶弘景博学多才,声望极高,他的炼丹实验和着述自然对後世炼丹术产生了影响,唐朝炼丹实验的进步,无疑是在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中也包括陶弘景的贡献)的炼丹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朝是炼丹术鼎盛的时代,出现了不少炼丹家和炼丹着述。孙思邈和其弟子孟诜,既是医学家又是炼丹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虽然是一部医书,却包含不少丹法,他的《大清丹经要诀》和东少微的《修优灵砂妙诀》、《九还金丹妙诀》、张果的《神仙得道灵药经》、《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等,都是传世之作,对炼丹化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唐朝炼丹实验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在操作、药物用量、使用工具和设备上已更加合理和完善。在药物用量上,唐代炼丹家克服了用药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用药趋向小数量按比例,向定量化发展。如炼制丹砂,所使用的汞与硫磺的数量比例就相当合理,一般用汞1斤(16两),硫磺3两,相当於100:19,这种比例,就按现代科学眼光看,也是合理的。这说明炼丹家在长期练丹实验中,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化学知识。在使用工具和设备上,也取得了突破的进步。据《丹房须知》记载,唐朝炼丹所使用的蒸馏设备,下部是加热的炉子,上部是盛药物的密封容器,容器旁有一管道,可使水银蒸汽流入旁边的冷凝罐中。这种蒸馏器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是中国炼丹实践中的一项发明。
唐代的炼丹术所取得的成就是相当惊人。驰名世界的火药,就是唐代炼丹家发明创造出来的。炼丹家通过硫磺、硝石与炭混合燃烧现象的观察与实验,制成了黑色火药。唐代《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关於“伏火矾法”的记载,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制造火药的实验记录。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