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和我》中,英国女歌手唱PeKing而不是BeiJing,如何解释?
解答:
Peking
即北京。在中国国际拼音方案施行之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就用了威妥玛式拼音法起了英文名,所以也没有修改。现在国际上用的现在的拼音方案,如北京就是 beijing.美国自从中美建交以来,无论是官文文档还是报纸媒体都用的是中国的国际拼音方案。台湾在中国大陆解放后仍然用威妥玛式拼音法,但是实际上也逐步采用大陆的拼音方案了。
Peking就是“北平”的音译。1928年蒋介石北伐占领北京后,将北京改名北平。外国人由此开始叫“Peking”。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平再恢复“北京”之名。
Peking的确含有贬抑的成分,因为那个时候国统区的北京实在是乌烟瘴气,一片狼藉,不少别有用心的外国人都把“北平”作为中国的典型而向外宣传,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形式下官僚资本主义封建残余势力共同主宰下中国黑暗社会的代表。
现在英文里,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Beijing",也就是北京,而不再是北平。Beijing大战Peking
2008-3-25 3:25:51
有人曾提议将北京的国际译名由Beijing改为Peking,以适应外国人的拼写习惯,《中国青年报》联合一家网站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在2201名参与者中,81.0%的人反对将北京的国际译名定为“Peking”,赞成的比例仅为10.7%。3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文化自信需要平衡点
汉语拼音方案能被国际组织认可,并被确定为拼写汉语地名的国际标准,固然有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比过去的“韦氏拼音”等更科学。我们今天用“Beijing”取代“Peking”,其实主要只是为了规范和方便,与自信心、软实力并没多大关系。“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此说没错。但“民族的”,应主要指保持特色,“世界的”不能靠强求。就像中国的龙文化,需要继承和弘扬,但主张将龙的英文名也改成汉语拼音“long”,就只能说是狂热和自恋了。
“Peking”的拼法本身并无屈辱可言,只是个历史符号,不太合现今的国际标准而已。我们对既有的包含“Peking”的词汇,比如“北京烤鸭”等的英文名,何妨历史地、辩证地处理,让两种译法先并存,再逐渐过渡统一呢?那种因为汉语拼音已是国标,而要求将“China”也要改为“Zhonghua”之论,更是超出了自信的限度。北京 李清
无关自卑只关立场
将北京的国际译名定为“Peking”的倡议,与其说是文化自信心不足,毋宁说是在文化自信达到“温饱”水平之后,站在怎样的文化立场上向外部世界展示本土文化的问题,而怎样展示则更多地关乎文化立场。事实上,早在2005年就有报道说,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这种形势绵延至今,不大可能让有能力提出北京国际译名更名的人那么“文化自信心不足”。按此逻辑,2006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国际译名由原来的“Friendlies”更名为“Fuwa”又作何解释?
其实,在文化自信心“脱贫”之后,我们迎来了又一个尴尬的问题———文化立场。后者较之前者可能会形成相同的表现形式,但却更为棘手。文化不自信尚可保持本土文化,而一味“适应外国人的拼写习惯”只能彻底丢掉本土文化。河北 王艳明
现在不必计较了,beijing是正确的
回答:2008-08-22 17:59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