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络学习现不现实?
我想知道用网络来学习,这样安全吗?现实吗?
解答:
看看这个,希望对你有帮助:)
网 络 学 习 探 微
作者: 潘东明 潘琪 张大经 «远程教育杂志» 2002.6
忽如一夜春风,网络悄然渗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Internet,这个在20世纪60年代末因军事需要才研制的互联网络,自90年代进入商业化时代以来,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讶。目前全球的Internet用户达1.2亿以上,联上互联网的主机超过1000万台,拥有150多个国家的5万多个注册网络和2500多个数据库,而且还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递增。其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尖端科技到日常生活,无所不在。我国在1994年才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实现国际联网,短短几年间,发展一日千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1年7月的第八次统计报告显示, 我国上网计算机数约1002万台,上网用户人数达2650万人。
当然,现在称之为网络时代的到来尚言之过早。但不管承认与否,我们就生活在这张无形的网中,谁也无法阻挡这股网络发展浪潮。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和日臻成熟,真正的网络信息时代必然来临。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就曾预言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毫无疑问,在这个时代里谁也不能对网络的扩张无动于衷,坐视不理。学习网络,应用网络来学习,将是大势所趋。网络必将带来学习活动的重大变革,甚至爆发一场“学习的革命”。
一、 网络学习的内涵
学习是人类重要而又普遍的活动,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便有之。但古人习惯把学与习分开来说,学乃模仿,习为练习。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最早把学与习连起来用,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一词来源于《礼记•月令》中的:“鹰乃学习”,《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言:“士则学习法令辟禁”。古往今来,对学习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学习的内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其本质内涵不外乎为指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认识自然与社会的一种活动。
学习使人类各种知识和技能世代相传,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更文明的阶段进化。再也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人类活动了。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习的途径有很多种,参加实践活动,从中领悟和探索,是实践学习;听教师的讲授而增长知识,为教学学习;通过书籍、视听媒介,理解和体会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是自学。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可借助的途径越来越先进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学习由一种可能向现实转化。因此,网络学习可简单地定义为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过程,其本身和通过书籍、视听媒介等并没有本质的差别。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是书籍、视听媒介等学习媒体的自然延伸,只不过网络本身的强大功能,却是以前任何途径没法比拟的。它使人们获得信息从没有这么容易,与人交流更是达到空前的方便。
然而,与传统的学习途径相比,网络不仅仅是学习的一种途径,也是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还带来学习空间等更深层次的变革。网络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一个无距离和时间限制的学习环境。只要他们互相愿意,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学习。网络还将世界上所有的贮藏的信息变成人类共同财富,只要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能,任何人都可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找到大量学习资源。
网络对学习,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目前是难以估计和想象的。但不管如何,网络学习仅是学习的一种形式,其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脱离学习的本质:求得知识和技能,否则便不能称之为学习。它是目前最新的一种,但肯定不是最后的一种。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已初露端倪,更高层次的新学习形式还可能会出现。但是,实践学习总少不了,通过书籍、视听媒体的自学也很重要,教师的讲授亦会继续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学习的形式只会增加,而不会消失。因此,网络学习的出现并不会因取代而导致其它学习形式的消失,而是与之共存,成为多元化学习形式之一。
二、 网络学习的特点
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的Internet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样的信息服务,其实行的分散化管理,极大地增强了用户之间的交互性,电子邮件、远程登录、文件传输、信息查询等多种灵活的服务功能,更使用户能自由地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实现资源共享,这是任何媒介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基于Internet的网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1.自主性。Internet通过统一的网络互联协议(TCP/IP), 成功地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将任何类型、技术选择和活动范围的网络链接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巨大多媒体信息库。学习者可根据个人特点和意愿,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地点,自我控制学习进度,进行自主性网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还可通过网络进行自我测试和自我评价,从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潜能,增强学习主动性。整个网络学习的进程都是学习者自我驱动、自我主导的,通过网络自我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2.交互性。传统的学习形式一般只在相互认识的人中产生 有限的面对面同步交流,交流对象的范围小,且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一对多的交流,即一个教师面对众多学习者,学习者很难系统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有效的帮助。网络极大地扩大了交互范围的时间和空间,相隔万里的异步交流能在瞬间完成,正如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所云:网络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天涯若比邻”,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在线问答等方式向世界各地的提供网络服务的优秀教师提出问题和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这种交互性是双向的和多对一的,学习者的疑惑能及时地得到多位教师的解答。学习者之间不管认识与否,只要志同道合,也能通过网络交流学习体会和发表个人看法,相互促进学习。
3.协作性。对单个学习者而言,其对问题认识的广度、深度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都受到自身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协作学习则事半功倍的效果。Internet通过网络互联和交互式信息服务,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网络协作学习环境,交流时空的扩张使每个学习者从单子式个体封闭的学习和认识中走出来,学会合作学习,获得群体动力的支持,懂得在知识的海洋中,每个人都只能是整个人类认知和文化系统中的一小分子,因而需相互协作,才能获得成功。每个学习者在网络中都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人合作,这种平等的地位无疑大大地增强了协作的有效性,更有利于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创造性。Internet是以超文本(Hypertext)链接提供信息服务的,其基本特征是非线性,按照多线性多层次交叉组织和管理信息,麻省理工大学尼葛洛庞帝教授形象地称之为“没有页码的书”。这将促进人的发散思维和意想之外的超线性逻辑能力得以发展,丰富想象力,孕育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网络结构的开放性、多元性为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使人的思维得到激活,从中演化出创造性欲望和能力。网络形成的多维度可能性空间,使学习者能从中设想可能的或不存在的世界,许多现实中难以目睹的现象,如火山爆发、日蚀等,也能图文并茂地呈现眼前,从而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激发学习者潜在的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 网络学习的思考
网络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网络学习也还处在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中有待思考和完善的地方很多。在此略举一二,以期抛砖引玉。
1.教师角色的变化。
《师说》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与学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自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创立私塾授课以来,教师一直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个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其主体地位得到增强,进行的更多是自主性的学习,教师角色和行为方式必然发生转变。网络学习中,“网”为环境和基础,“学”应为核心,“教”更多转化为“导”。网上大量没有经过处理的信息对处于探索阶段的学习者而言可能是一种灾难,大大增大了信息的组织和辨别难度,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使他们面对众多的信息无所适从,从而造成思维混乱,还可能由此对网络学习产生恐惧感。因此,网络学习者依然需要一些“闻道在先”的教师的指导,通过对浩如烟海的网上信息的进行启航和引导,能避免学习者少走弯路,使之能正确地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层次,并为构筑自己的知识框架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可见,在网络学习中,网络主导将取代教师主导。教师在不再是学习者的主要信息源,其主要工作也不再是直接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更多是扮演网络信息“启航员”角色,进行的是组织和管理网络信息、开发网络课件、引导学习、开展网络教学研究等工作,这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固定的。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这时其又成为一个学习者,每一个为学习者提供解惑的都可以称之为教师。
2.网络负面效应对网络学习的冲击。
网络学习意味着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这张“网”带来的负面影响毫无疑问对网络学习产生冲击,这是绝不能忽视的。色情、暴力、歪理邪说、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等不良信息充斥网中,造成网上信息污染。一些邪教组织纷纷通过Internet发布“经文”,大肆传播歪理邪说。西方敌对势力也打着“人权自由”的幌子,不断以混淆视听的虚假信息企图制造混乱,竭力推行“西化”战略。Internet上90%以上的信息都是以英语为媒体,西方某些文化霸权主义者经常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来倾销自己的文化,力图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可能会造成本土民族文化的扭曲和丧失。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理性工具淡化了非理性的情感,数字的脉冲取消了生存现实的乐趣,从而使人际关系冷漠、疏远,可能会导致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恶化,在现实中难以与人沟通。
凡此种种,是网络学习面临和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何做好网络的安全防范工作,制定完善的网络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严格管理,这是网络学习中必须考虑的前提条件。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须尽早出台,使网络学习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激发开发者的动力,把最新、最好的信息放到网上,加快网络学习资源的更新,避免成为“无源之水”。网络教材的设计和开发也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心理学、传播学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科学学习理论为指导,尊重人的情感,重视学习者的感受,使网络学习更适合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3.网络学习者应具备的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进行网络学习,必须首先学会使用网络,否则一切便无从谈起。因此,网络学习的也是学习网络本身的过程,网络也是网络学习的对象。只有掌握网络的有关知识和使用技巧,才能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利用其蕴含的学习资源,与人进行网络交流,甚至开发网络课件和提供有用网络信息。网络学习是一个自主学习过程,其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完全是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活动过程实现的,学习者自主地设计学习进程和建构个人知识。所以,网络学习者应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Internet是一个良莠不齐的信息库,既含有大量宝贵的学习资源,也不乏引人入歧途的有害垃圾信息。这就要求网络学习者有一定的事非辨别能力,置身网络中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清善恶假丑,学会判断各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网络学习不要迷失自我,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松涛.论网络学习[J].教育研究,2000, 3, 58-61.
[2]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0,1,14-23.
[3]赵秋萍, 赵崇田.学习与学习学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8,6, 49-54.
[4]刘景福, 钟志贤.网络教育的情感缺失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01,6, 15-17.
[5]桑新民.信息技术时代:人类学习方式变革的里程碑[J].上海高教研究,1998,12,32-34.
[6]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