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古文中的语文

在古文中,以,而,等字有那几个解释?谢谢回答

解答:


“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现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对其辨析如下。

一、作介词。“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可译为“用”、“拿“、“根据”等。例如:
①不用.则以纸帖之。(《活扳》)
②今以蒋氏现之,犹信。((捕蛇者说))
例①用“以”引进“帖”的工具“纸”,“以”译为“用”。例②介词“以”引进“观”的凭借“蒋氏”(的遭遇),可译为“根据”。

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作“因为”、“由于”解释。例如: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例①“以”引进“存”的原因“捕蛇”,“以”译为“由于”。例2“喜”、“悲”的原因是“物”、“己”,“以”可译作“因为”。

3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例①是“把大事寄托给我”;例②“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二、作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时,有点像现代汉语里意义很虚的“来”字;表结果时,有“以至”的意思。例如,

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例①“开张圣听”的目的是“光先帝遗德”。“以”可作“来”;例②“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是“塞忠谏之路”,“以”译为“以至”。

三、作副词,同“己”。例如: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通“已”,意即“已经”。“固以怪之”也即本来已经感到奇怪。

四、助词。和“上”、“下”、“东”、“西”、“往”、“来”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等,为现代汉语沿用,可以不译。例如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
可译为:接受遗嘱以来.早早晚晚忧愁叹息。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