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通假字就是"错别字"

在有些字体的意义和使用范围被明确之前,古人常用其它的同音字来表示某一个意思,等到使用范围被明确之后,说之前人们写的"别字"都是错字显然不合适,于是就有了通假字的说法了.
您觉得有这种可能吗?

解答:

牧野飞凌:你好。你问:通假字就是"错别字",您觉得有这种可能吗?

这种认识不准确。“假”在这儿的意思不是真假的假,而是“借”的意思。

我摘录一段话打出来,你一看就明白了: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文字的通用和假借。“通用”,是古人在用字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造成了笔误,而后来,却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于是习惯上就造成了通用字。“假借”,就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古代文字不发达,原来没有本义字,所以一开始就借用某一个字,后来虽然本义字出现,但这种假借的字仍然保留下来。这两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很难分出哪些是通用哪些是假借了,所以就一律称之为“通假字”。

特别是有的中学文言文教材中把通假字、古今字、甚至是异体字都解释为“×通×”或“×同×”,就更不能这样认识了。
我认为不能说“通假字”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但不排除在“通用字”中有一部分是这样的。

还要说明一点,“通假字”是单向的,不是双向的。例如:“衡”通“横”,如“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担不能“横”通“衡”,也就是说不能彼此通。

参考文献:《文言文基础知识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