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麼樣學習古文? 隆中对
隆中對主要見什麼
解答:
【原文】:《隆中对》
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
【鉴赏】: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宦官权臣相继为乱。为夺取天下,孙、刘、曹三家逐鹿中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魂的争斗。在这场争斗的初始,刘备明显处于劣势。曹操于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袁绍等大小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正虎视眈眈,准备南下。孙权据有江东六郡,积三世之基业,恃长江之天险,也大有问鼎中原之意。而刘备则连安身之地尚未有着落,先依公孙瓒、陶谦和曹操,后投袁绍、刘表,虽有兴复汉室之雄心,却无扶危持颠之良谋。建安十二年(207),经徐庶介绍,三顾茅庐,请出隐居隆中的诸葛孔明,以为辅佐。《隆中对》正是孔明针对刘备对天下大势的征询所作的回答。
文章一开始为事情之陈述,言简意赅地交代了徐庶举诸葛亮和刘备向诸葛亮征询天下大势之事。下面引出的诸葛亮一大段对时势的精辟分析,才是本文的精彩处。
在这片对答之辞中,诸葛亮提出了占据荆、益两州,安抚西南诸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然后俟机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统一中国的策略。既通现全局,气势开阔,又分析入微,切实可行。从文章角度讲,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先分析敌方形势:曹操虎踞北方,不可与争锋;孙权龙盘于江东,亦难以谋取,所谓知彼也。由此引出避强就弱,取荆、益两州之议。此为一层。接着分析己方形势,指出刘备为帝王这胄,又思贤若渴,身分和信义足以号召海内,以此为谋取天下之基础,不为躁进,此又所谓知己。挟此优长,对外和抚边民,结好孙权;对内整顿纲纪,清明政治,则一俟时机成熟,挥戈宛洛,出师秦川,必有所获。曹操既破,孙权之江东焉保。这是第二层。最后以“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作结,以照应前文“计将安出”一语。古人云:“知可以与战与不可与战者胜。”从谋、兵力、地势、民心、人才各方面,校量彼我,料曹、孙之不可与争,明矣;料荆、益两州之可以取,审矣。所以日后刘备大体根据这个计划建立起蜀汉政权,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除了结构谨严、层次分明之外,文章风格峻整,气体清和;语言运用上骈散并行,干净利落也是一大特色。至于文章中诸葛亮分析曹操之所以取胜时说的“非惟天时,抑亦人谋”,正可以作为了解这篇文章的入口。
参考文献:1989年11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古文鉴赏大辞典》第474-476页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