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知识技能素质高职生进入职场的三张名片

急需,谢谢!

解答:

析知识、能力、素质


柳海民 李伟言


“知识”、“能力”、“素质”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常见话语。对于三者各自的内涵、对它们的相互关系做何种理解,直接制约着素质教育实践的走向。笔者经常发现将三者并列的表述,将素质视为脱离知识、能力而存在的要素。这是一种逻辑混乱、错误的提法,如果它得以流行,不仅会造成理论与认识上的混乱,更为严重的是误导当前的素质教育实践。本文旨在对这一误解加以匡正。
  一、对三者内涵的理解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一般分为三类,即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包括经验和系统的科学理论两个层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自身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对知识的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的形态做了明确界定,指出知识既包括能够编码的知识,如事实知识、原理知识,也包括那些可以意会但不可以编码的隐性知识,如技能知识、人力知识等。能力是个体顺利进行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前者指的就是智力,它适合于各种活动,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也包括运用这些因素的速度、灵活性与准确性。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3.认识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素质”一词有多重涵义,但一般对素质概念的界定都同时兼顾了素质的生物学和文化学两方面的因素,认为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与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一般把一个人所具有的素质分为五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对三者相互关系的透视
  关于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能力的发展。一个能力强的人较容易获得某种知识,反之,一个能力弱的人要获得同样的知识一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知识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往往见解深刻,思考问题比较周密,处理同样的事情比一个没有知识或知识面狭窄的人快得多,成功的把握大得多。可以肯定地说,凡不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是一种低级的技能,甚至是本能。在某个领域内没有知识,在该领域内也必定是无能的。正是由于已掌握的知识的广泛迁移,个体才形成系统化、概括化的心理结构,从而形成某种能力。对人的认识活动而言,其所需的两种最基本的能力,无论是观察力还是思维力,都离不开知识。我们往往简单地把观察理解为认真地看和仔细地听,实际上,观察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去给实际摄影,而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看实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观察负载理论”、“观察渗透理论”、“没有中性的观察”。因此,一个人是否进行了正确的观察,观察是否具有敏锐性和精细性,取决于他在何种程度上把握了与观察对象相关的知识、理论。思维则更不必说,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原材料。对解决问题而言,所体现出来的能力的实质是能根据现实的情况,对既有的知识重组或充实新的知识,能对知识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及时转化为适当的操作程序,从而实现问题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的转换逼近。现在人们极为强调创新能力,丰富、系统的知识不仅是创造不可缺少的材料,而且直接激发创造的直觉或灵感。只有知识在人脑中形成独特的有机系统,才能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具有开阔的视野与灵活多样的思维模式,最终飞跃成原创性的思维成果。综上不难看出,大量的知识的占有是能力形成的基础,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更是如此。舍弃致知问学之途,要培养能力无异于纸上谈兵。
  关于能力与素质。如前文所述,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与教育作用下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素质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能力,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由于能力是在各种活动中体现的,因此能力是素质的外显形式,素质诉诸于实践就表现为能力,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能力作为素质的外化,属实践活动范畴,较素质而言,更容易操作与评价。
  关于知识与素质。上述知识与能力、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分析使我们明了:不管对素质做何种理解,我们都不能否认素质对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决定性依赖关系,不能否认知识在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面的无以替代的基础性地位。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人的素质的形成,决不是仅靠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获得,更重要的是靠“社会遗传”。每一时代都积淀着前人大量的经验常识、各种专门知识、技能以及该时代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生活于特定时代生存状态的人的素质,无论是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还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其相对应的知识领域,只有以教育的方式进行这些知识的传授,才能使人获得文化认同的基本条件,从“毛坯”状态中脱离出来,由自然的存在升华为历史文化的存在,承担公民的责任,谋求自我的实现。也就是说,正是有了教育对系统知识的传授,人在智慧、认识、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才得以突破个体经验的局限而接近或达到类的水平。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他所占有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正是在对这些外部输入的经验与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人才确立了自己的认识结构、情感结构与行为模式,最终内化为以能力和价值观为核心的个体素质。
  三、结论
  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里,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决不是并列的、平行的。首先,根据语词规定的逻辑关系,素质是个属概念、大概念或上位概念,知识和能力则是种概念、小概念或下位概念,是素质中的具体内容。其二,根据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规定,知识和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素质中的主要成分,素质包括知识和能力。其三,如果知识、能力、素质并列,那就意味着知识和能力不是素质,在知识和能力之外的东西才是素质。其四,对学生而言,系统的知识、能力主要来自于课堂,来自于学校,依三者并列的提法推之,课堂和学校传授的知识、培养的能力既然不是素质,那么这种教育也就不是素质教育而是应试教育。学生素质的获得不在课内而在课外,不在校内而在校外,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成了搞更多的文体活动、搞各种特长培养与一般生活技能的训练。在这种错误的理解下,难怪有人把学生能做四菜一汤标榜为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得意之笔。如此一来,课堂教学丧失了主渠道的地位,系统的知识传授被取消,结果必然是教育质量严重下降。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
  明确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能更准确地把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义,即继续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掌握大量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与个性。牢牢抓住知识传授这一主线,带动全局,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理想目标具备坚实的基础,正像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现代化的优秀文化知识,这是成才的主要前提,要学有所长,努力拓宽知识面,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来丰富与提高自己”。当然,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我们重视知识传授,但反对知识中心主义,反对把让学生“知道”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向学生传递知识,而且教会获得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用知识进行批判性、创造性的思考,促进其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13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