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求资料
我想要作家宗璞的一些资料,最好可以提供《红豆》的创作背景及有关材料。
解答:
宗璞(1928—)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1928年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1960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后来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年问世,获得了好评。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 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宗璞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宗璞在病中苦耕,历时7年,《南渡记》的第二部《东藏记》终于面世。计划中尚有《两征记》、《北归记》,是总书名为《野葫芦引》的多卷长篇系列。
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读《东藏记》这样隽永而精致的小说,真是受益又享受。
宗璞(女)(1928- )原名冯钟璞,笔名还有绿蘩、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同年在《大公报》发表处女作《A.K.C》。
1951年毕业分配在政务院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1951年末调入中国文联研究部。1956年至1958年在《文艺报》任外国文学的编辑。1957年出版童话集《寻月集》,同年发表短篇小说《红豆》引起文坛注目,在反右斗争中遭到批判,认为作品宣扬了资产阶级的“人情味”和爱情观。1959年下放河北省农村。1960年调入《世界文学》编辑部。主要撰写散文和小说。“文革”中被迫中断创作,1978年重新发表作品。后调入北京外国文学研究所。
主要作品有《宗璞散文小说选》,散文集《丁香结》,长篇小说《南渡记》,翻译《缪塞诗选》(合译)、《拉帕其尼的女儿》等。所作《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集《丁香结》获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她的作品多写知识阶层,文字优雅,富于学养,含蓄蕴藉。文革后的创作追求现代主义技巧的探索,注重心理描写,具有超现实的荒诞和象征,比如《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受到批评界的注意。
宗璞的《红豆》(原载《人民文学》1957年第7期)写的是解放前夕一对大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是通过解放后已成为一个领导干部的江玫的回忆展开的:一个雪天,江玫重返母校,在她曾住过的宿舍里找到了两粒红豆——她和一个资产阶级青年齐虹的爱情的信物——从而勾起了回忆。随着江玫的回忆,小说也把人带回了那个光明与黑暗激烈搏斗的年代。江玫原是一个天真无邪、心清似水的姑娘,被同学们视为可人的小鸟儿,在一次去练琴的路上偶与齐虹相遇,便对这个面目清秀、“有一种迷惘的做梦的神气”的男子产生好感,后来又在琴房受到齐虹的指点,于是两人很快陷人热恋之中。但随着历史的急剧变革,他们的爱情便因政治选择的不同而产生了矛盾。江玫受党的地下工作者萧素的影响倾向革命,积极参加民主运动;而作为大银行家儿子的齐虹,眼看着自己所属的阶级大势已去,便仇恨革命、仇恨社会。因此,尽管这两个青年人在性格爱好、生活情趣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最后还是分道扬镳,齐虹在全国解放前夕逃离祖国,而江玫成了一个职业革命者。
作为小说,《红豆》在五十年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在于,它能够突破“工农兵”题材为主的藩篱,不仅正面描写表现了大学生知识分子,而且还突破“爱情”禁区,颇为“温情”地表观了年轻知识分子“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进行选择的艰难和选择成功后的欢乐”。作品在刻画人物上,没有落入当时“正面人物”和“英雄人物”的俗套和公式化概念化的影响,无论是对江玫还是学生运动领袖萧素的描写,都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它所描写的主人公的那些生活场面细节,如林阴小道上的漫步、校园花丛中的情话、象征爱情的“红豆”、因为政治信念见解不同而引发的争吵等,不仅真实地、符合历史实际地展示了人物心理发展的轨迹,而且,在后来一个人物形象不断被抽去生活真实和“假大空”的时代,这些细节和形象也让人觉得可信和温馨。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