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一篇关于幸福主题的议论文 初中

一篇关于幸福主题的议论文

解答:

幸福原来无处不在

河南考生

本人乃一介书生,日出而学,日落而息,如此已八年有余矣,然尚不知何为幸福也。于是乎,寻幸福之念油然而生。乃告乡邻,乡邻语日:“幸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

闻此说,乃归家细品良久,似有所悟----

生命如此短暂,漂泊不定。人日:家,乃港湾也,可避风,可躲浪。吾却不屑也。

吾自以为,家母不爱吾,家父不疼吾。思如此,便以为家之不存幸福也。于是乎,自思此家不堪“港湾”之称也。

自闻邻人之语,吾便思前顾后,急深究一番。

不日,吾正伏头思忖《简*爱》,忽闻一缕清香,抬头才见,乃一杯龙井茶也,而端茶之人,乃家母也。

母日:“吾儿读书已久,需休息片刻,饮此茶!”

“多谢母亲!”吾拱手道。

一阵凉意沁人心脾,方醒悟:家有幸福存焉。

教室,鸦雀无声。

诸生皆盼师速来,然不敢去请,盖一难题萦绕诸生也。

吾离座,望之,思忖片刻,乃告之此题之解法。妙语如珠,思绪纷飞。言罢,诸生均五体投地。及师至,亦眼露惊色,赞许之语频频传之吾耳。

乃感心甜如蜜,觉幸福至矣。

一日,吾奔于上学之路,忽见一孩童席地而哭,乃上前问之,才知其失归家之路。于是乎,吾送其归。后因迟到而受师之叱责,心却感无悔。不日,是子领其母来校,赞吾一番,感慨万千。师竟向吾再三致歉,令吾感动不已。

思如此,乃深知:幸福,无处而不在,无时而不有也。吾辈当细心领悟之。


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追求幸福是人们的普遍愿望,但剥削阶级把个人幸福看得高于一切,并把个人幸福建立在被剥削阶级的痛苦之上。无产阶级则把争取广大人民的幸福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看作最大的幸福。认为幸福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个人幸福依赖集体幸福,集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幸福不仅在于享受,而主要在于劳动和创造。
  幸福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细细品味下来觉得颇有几分道理。一直以来,我只知道幸福是一种感觉什么样的感觉我说不清楚,只觉得,感觉幸福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明媚。我想,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是最最重要的。所以幸福是什么?是当你看到一捧鲜花的时候,是当你与妈妈聊天的时候,是当你与朋友分享喜悦与成果的时候,是当你看到明天的成绩而努力拼搏的时候……我想,幸福,就在你的心中。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所谓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道理。人要学会自我满足。这里说的自我满足,不是骄傲自满,也不是阿Q精神,是对环境的适应。人应该学会改变环境,但更要学会适应环境,要做到这两样都有不容易,这是人生存的能力。你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但是你也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就可以了。人应该有理想、有愿望,有生活的目标。欲望和愿望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强烈要求,而后者是人主观世界的一种目标。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应该克制,不能放纵。品质高尚的人,不一定没有欲望,而是能克制欲望。从能克制欲望到无欲,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修养品德的过程。无欲则刚,是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在生活上可以不满足现状,但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合法的手段去获取。
  什么是幸福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应该是幸福的。愿望实现了,应该是幸福的。一个人在田里劳动,满头大汗,可是他觉得很幸福,他就是幸福的;另一个人在花园里散步,可是他觉得自己很不幸福,他就是不幸福的。其实,你觉得你幸福你就是幸福的,幸福与不幸福都在你自己的心中。



幸福
 幸福是什么?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获得是幸福,享受是幸福,失败是幸福。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又很具体。  
 有些人常常抱怨他不幸福,觉得自己没有被家人关爱,老是找麻烦,走极端或离家出走,可我觉得这些人太傻了,因为他们有一个家,是一个正常人,我觉得这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一位盲人:“你生活在黑暗之中,觉得痛苦吗?”盲人回答;“我痛苦什么?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和瘫子相比,我能行走。我之所以活的不痛苦是因为我学会了放大优点,如果拿自己的地位跟联合国秘书长相比,拿自己的收入跟世界首富相比,拿自己的容貌跟西施相比,这世界上百分之99.99的人不都痛不欲生吗?  
 所以说只要我们把心态调整好,就会发现社会是那么美好,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不一定有钱就是幸福。  
 是的,有钱可以买你想要的物品,可精神财富,时间。你是买不来的,虽然有些人穷了些,可其实他们很富有,因为他们有很多很多的精神财富,所以说穷也可以享受幸福。  
 ”幸福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希望你用美好的心态来面对社会。这样,你就会觉得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