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怎样理解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

解答:

首先,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规模巨大的垄断企业早已超越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分散、盲目竞争,而在一个或者若干个生产部门、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协调,从而可以对本国,甚至全世界的产、供、销情况进行有根据的估计。这是二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国家采取计划手段,对企业进行引导和调节的基本条件。同时,规模巨大的垄断组织使科学技术研究也高度社会化了。一些过去由个人从事的科研事业,纳入了垄断组织或资产阶级国家的总体规划之中。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共有2万家企业和200多所大学的科技人员参加,投入40多万人,花费240亿美元。规模巨大的垄断组织不仅使生产、科研高度社会化,而且使其国际化。战后,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垄断企业已超越国界,形成国际性垄断组织。国家亦同垄断组织结合,出面结成国际垄断同盟。欧共体正是国际垄断同盟的代表作。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社会主义生产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其次,管理社会化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社会性的管理资源与管理机构。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在股份公司及垄断组织中,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进一步分离,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已经由职业企业家及其经理机构来行使。银行也已经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大生产需要的绝妙管理机器,成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国家干预与调控相关的各种社会性的管理机构也迅速发展。剔除了资本家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官僚统治以后,这些管理资源与管理机构均可以直接为社会主义所用。
第三,资本日益社会化,为把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条件。股份公司作为一种资本联合的组织形式,由于其控制权仍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股份公司极大地推动了资本的社会化,私人垄断资本与国有垄断资本是股份公司制度的自然发展,或者说正是通过或借助于这种资本组织形式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资本社会化。马克思指出:“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须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相互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的财产。”(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494页)股份公司制度“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496页)股份公司的发展,以及作为股份公司二次方、三次方……的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的出现.
所谓“扬弃论”,指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第二十七章中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股份资本和股份公司性质的一种理论观点。在那里,马克思认为:“股份公司的成立。由此:1.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同时,以前曾经是政府企业的那些企业,变成了社会的企业。2.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3.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别人的资本的管理人,而资本所有者则转化为单纯的所有者,单纯的货币资本家。……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另一方面,这是再生产过程中所有那些直到今天还和资本所有权结合在一起的职能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单纯职能,转化为社会职能的过渡点。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明显地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渡点。它作为这样的矛盾在现象上也会表现出来。它在一定部门中造成了垄断,因而引起国家的干涉。它再生产出了一种新的金融贵族,一种新的寄生虫,——发起人、创业人和徒有其名的董事;并在创立公司、发行股票和进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产出了一套投机和欺诈活动。这是一种没有私有财产控制的私人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