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写一篇文章,<<怎样才是一个好老师>>以上海小学教师口吻写,急!
解答:
在我上六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是一位个子比较矮小的、脾气比较暴躁的男老师。那时面临小学毕业考。也许是第一次比较正式的考试吧,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我们都比较重视,抓得很紧。但学生毕竟是学生,有着逆反心理,你抓得紧了,他就要反抗,除非他自己愿意。那时作业也很多,从早到晚,难得有休息的时候,大家都叫苦连天。
有很多天,语文老师在中午时让我把习题抄在黑板上,让同学做。有一天,当我照例拿着作业进教室时,大家都乱叫起来,说不愿意做。我知道,大家都是很累了,而且被作业搞得晕头转向,其实中午时间休息是理所当然的事。那时大家把矛头对准了我,说了些难听的话,叫我不要往黑板上抄。其实我自己也很反感老师的做法,他剥夺了我们休息的时间,也没考虑我们的感受。我跑回办公室,对老师说同学们不愿意做作业,而且平时作业太多了。也许这句话惹恼了语文老师吧,他气呼呼的往教室里走,让我也跟着。
一进教室,他铁着脸,猛的一拍桌子,那力量之大把同学的铅笔盒都震到地上了。他对着全班同学问我:“刚才谁说不愿意做作业了,你给我说出来!”当时我吓坏了,一方面是因为他发那么大的脾气,另一方面,我不忍心把同学的名字说出来,那样的结果是不好受的,我不希望他们受到惩罚。所以,我当时只好沉默。本以为他会就此不问了,哪知他一而再、再而三的问我,直到把我逼哭了。老师见我哭了,就把矛头指向班上同学,声音仍是很响:“谁不愿意做就给我滚出去,我看你以后怎么毕业。”后来仍让我往黑板上抄写。
虽说这事过去很多年了,但是这位老师给我留下的不良印象我至今也记得。
在我看《读爱的教育》时就想到了这件事。《读爱的教育》主人公是安利柯,讲的是安利柯因体弱休学后随舅父到乡下去生活的故事。舅父白契以严格的要求使安利柯在自然的环境中体味到不同于社会人情的另一种更为宽阔、博大的爱,令他真切地认识到了自然与生命的价值,感受到人生的奥秘。从舅父赠给安利柯的原稿中我们能体会到独一无二的洁净与平和。例如“绿野与青空,最有益于眼睛的卫生,生活于绿野与青空者,其眼睛自然好。眼睛好的人,有着望见永远的心。”“真的艺术家能于黑暗中看出光明,于悲哀中看出力量,于平淡中看出人间的奇宝,对之生起喜悦来。”诗样的文字无不包含着生命之爱的激情。
读这本书总是在感动的同时心生歆羡之意,因为相比于我们今天教育中出现的种种严酷之举来,安利柯实在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他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在爱着他,并且教他同样去关爱他人。安利柯不用看到同学被老师责骂、罚站,甚至是被当众打耳光、脱裤子、脸上刺字等等,当然这毕竟是少数,但也并不是没有。有时不要说爱,就是起码的平等和尊重也被紧紧束缚着。我们渴望爱的回归,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在洋溢着关爱的空气里。
夏丐尊先生无疑是懂得爱孩子的,那是一种非常温和的慈爱。丰子恺曾在回忆文章中称夏先生的教育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自己也在序言中将教育比作挖池塘,有人对池塘的开设状争论不休却单单忽略了挖池塘的目的是为了蓄水,这水就是爱。我希望我们的老师也不单单是要让孩子在生硬的传授中接受几个观点,运用几个定理或背诵几个单词,而是要让我们懂得生活的方式,不仅是怎样对待自己,还有如何善待别人。生活是相互的,存在着你来我往的联系,教育也应该是相通的,无论大人孩子、老师学生,大家得到爱也要付出爱,毕竟有爱的世界才有沟通,才更加美好!
在我看来如果是一位优秀老师,他就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的搞题海战术。我认为,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主动愉快的去追求、尝试和体验的,因而兴趣是推动学生获得知道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而老师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只有积极性高,才会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语文。我觉得教师不应该自以为是老师,就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指手画脚,或只当抄写员而无视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当鸭子似的去填。老师应当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心态反应等进行授课,而不是我行我素,一意孤行。
如果是一位优秀老师,他就应懂得怎样正确批评同学、怎样树立威信。批评同学、树立威信,并不是指板着脸大吼大叫、用力拍桌子、严厉斥责学生。这样的批评并不会有好的结果。以为这样可以树立威信,实际上也是假威信。优秀老师总是从爱护学生出发,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有高度修养的老师,遇到此类事件,虽很愤怒,但仍很克制自己进行教育,做到以理服人。高尚的思想品质、较高的学术水平、广博的专业知识,才是教师树立威信的根本条件。
如果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他就应该具有较好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本领,尽量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大量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他们搞题海战术。而这位语文老师上课时方法僵化。在对那种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分析方法时运用肢解法,就好象把一只胳膊从躯体上砍下来,那就不是胳膊了。一篇文章,一部作品,本来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但是肢解以后就不是完整的了。这样的直接后果是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激情。如果把它肢解为一堆知识的“拼盘”,它就变成另外一种东西,而不是这篇文章或作品本身了。上这样的语文课,我们就感觉是味同嚼蜡。上他的语文课动不动就考试,一个学期考十几次,面临毕业班就是做试卷,非毕业班时也大致如此。他的课堂上有的是量大、名目多、琐碎机械的“习题训练”,而少有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我们几乎已经忘记学习语文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提高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不就是为了启发自己的想象力吗?而事实上,我们的学习显然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我们不是在语文和文学的天地中欢悦地浏览,而是在布满荆棘的小路上蹒跚。
我看到了别的老师及教育有关人员对教育的看法以及他们的做法:
英国伦敦美洲学校校长查理斯·埃伦伯格认为,21世纪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特征,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方式正在向创新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45分钟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江苏省盐城中学校长周晓林说,为适应人类的知识快速增长和加速更新,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的能力作为主要任务,教师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量的关心。加拿大圣拉考贝中学校长艾伦·伯根则具体介绍了该校教师作为“导师”的职责:帮助学生选择课程、评估课程和制定长期计划;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的个人行为,认清实力和弱点,制定目标;帮助学生开拓职业观念和为职业做准备;加强学生对学校活动、服务和管理的关注;提高家长参与孩子教育和职业计划的意识。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培正中学校长李祥立说,教师具有丰富的学识和多种能力,不仅能让学生敬佩,对学生有感染力,而且,这也是使教学生动活泼、充满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力将会更强,他的敬业精神、责任感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作为“指导者”角色的教师,有三种教育观念是他们应该必须具备的:
首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起来,激活起来;不但要重视学生学科知识的培养,而且更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重在激发学生对某个学科或某个领域的学习、研究兴趣,而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
其次,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作为指导者,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而不是教育活动中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赵钰琳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思想意识上必须强化一种认识:我们要选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去选择适合你的教育的学生。
第三,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民主化观念是未来教师人格特征的重要内容。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的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联系中国和美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指出,在美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在学生圈子中的,甚至在课堂上你分辨不出哪个是老师;而在中国,老师常常是站在全班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们的中心。在中国的课堂上,学生一般总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得好,会受到老师的夸奖,却很少见到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而在美国,老师总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要是把老师问倒了,老师非但不会不高兴,反而会表扬这个学生。理查德·布卢姆索说,教师表现方式的不同,反映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在未来信息化的社会里,学习方式是以创新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老师被学生问倒,用中国老师的话说,老师被学生“挂”在黑板上的现象会经常发生。对老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校长任继长谈道,中国教师长期受“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不少教师师生民主、平等观念淡薄。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教育发展要求,突破传统师生关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状况,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是我国广大教师进入新世纪在观念与行为方面的重要转变。
我希望会有更多的优秀教师,会有更多的爱的教育,那样的话,我们国家的教育就会更加完善,社会才会更加进步。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