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求:初中语文导语设计

在哪儿可以下载初中语文各版本课文导语设计啊?(老师用)
网址越多越好,最好是集锦、荟萃之类的。

解答:

1.提问式导语
提问式导语,也叫“问题引路”。教师一上讲台便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和自己一道思考,这样可以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一边迅速思考,一边留神听讲。我在讲《游褒禅山记》一文时,先板书毛泽东的名句:“无限风光在险峰”。然后问:“为什么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呢?请大家先想想其中道理。”这一问题触及文章主题,引起了学生对未知寻根究底的欲望。
2.悬念式导语
悬念式导语也叫“设疑式导语”。即开头请一个内容生动精彩、情节扣人心弦的小故事或举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来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故事及相关事物产生关切感,从而仔细听下去。在讲《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时,有一位教师首先说道:“一位美国海军舰长曾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们交头接耳,悄声议论。稍停,教师说:“我们还是先来学习这位著名科学家写的一篇文章,看看他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引而不发,跃如也”。
3.渲染式导语
运用形象、充满情感的语言开头,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感情,进而吸引学生。在讲《天山景物记》时,我先板书《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接着说明这是边塞风光。尽管诗人写出了草盛牛羊壮的景色,但这毕竟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地方;可在现代散文家笔下的天山却是塞外江南,这里繁花争艳,五彩斑斓,溪流淙淙。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去天山游历一番。这样,既给学生复习了古诗的知识,又使学生神往天山景物,加浓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4.引文式导语
把与课文相关的诗文引证到课堂中,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位教师在讲陶渊明《桃花源记》时,先板书白居易对陶渊明的评价:“吾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接着说:作者受到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现在我们就来看他如何的“高玄”吧。这样导入新课,自然和谐,学生爱学。
5.激情式导语
通过语言激发把学生思想引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后导入新课。有位教师讲《诗八首》,她用这样的话激情:“诗,像种子一样,有一股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歌破土而出以后,它的芳香会和民族精神融合,长久地滋润大地;今天我们读的古诗八首,有的已距今九百年,有的距今约一千五百年,然而,诵读、咀嚼,仍可品味到其中的芳香。”学生情弦被拨动,脑中充满民族自豪感,带情诵读,兴意盎然。
6.直入式导语
直入式导语又叫“开门见山导语”。即一上课就板书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讲《爱莲说》揭示课题后我就问:“你们见过莲花吗?谁能说说这种花的样子?它生长在什么地方?花蔓有什么特点?花有什么好处?”这样开讲,简洁明快,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的探求。
7.图解式导语
图解式导语也叫“实物式导语”。即开课之前先展示某件实物,给学生以新鲜、形象的感觉,引起他们的注意,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松鼠》一课时,学生对松鼠这种小动物不熟悉,难理解,我就借生物实验室的松鼠标本采用演示的办法,让学生观察它清秀的面容,闪闪有光的眼睛,矫健的身体,美丽漂亮的尾巴,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导语设计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
下面是我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在点题之后,设计的一段“开讲”,曾激起了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浓厚兴趣。

  (板书题目和作者之后)这是艾青的成名作。这首诗一发表,很快传到日本,在一次留学生诗歌朗诵会上,一位留学生边诵边哭,与会的人大为感动,有的甚至泣不成声。这首诗现在已经被翻译成日、英、德、俄、意大利、瑞典等八国文字。可见它不仅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也是世界人民喜爱的篇目之一。

  三十年代末,一位诗人在上海见到了作者激动地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后来,一些人把“大堰河”误解为一条河流。其实,“大堰河”是“大叶荷”(板书)的谐音。在浙江方言中,又是同音。而“大叶荷”本来是距艾青家畈田蒋村五华里的一个村名。作者的保姆自小卖给畈田村作童养媳,因为她来自大叶荷村,人们就用“大叶荷”称呼她。

  艾青从小就寄养到“大叶荷”家。作者写这首诗时,才二十三岁,因为“颠覆政府”罪被关在上海一所监狱里。诗是用笔名“艾青”发表的。为什么以“艾青”作笔名呢?作者本姓蒋,号海澄。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二年他到法国留学。住旅馆时,办事员看护照,开玩笑说:“蒋介石来了。”(因法文音相近)十八岁的蒋海澄以和蒋介石同乡为耻,更以和蒋介石名字同音为莫大的侮辱,就在“蒋”字上面打了个*。板书:蒋。“海”在法文中“H”不含音,也成了“艾”。“澄”,浙江方言中读“青”。这就是“艾青”这个笔名的由来。

“同学们,青春、理想、事业是最为迷人的字眼,也是我们青年人最感兴趣的话题。关于理想,诗人流沙河曾在一首题为《理想》的诗中这样写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占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同学们,你们又是如何看待理想的呢?是否树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人都向前(钱)看,何必谈那渺茫的共产主义理想?如果是这样,我说‘你错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能帮你确立人生路标的文章——《崇高的理想》。请大家先看一遍课文,然后思考两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阐述它的?”

  苏国榜老师在教《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诗时,却又设计了如下导语:

  “同学们,有人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而有人却倾心于淳美的田园风光。是啊,都市的繁华固然令人向往,然而那片片绿色的田园,那安静和谐的村落,那轻柔袅娜的炊烟,那绿树掩映的农舍,那淳厚古朴的乡情,不也令人神往,令人欣喜,乃至令人陶醉吗?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描绘过她,讴歌过她。可是你们知道田园诗发端于谁呢?以讴歌田园生活之美好,抒发田园生活之情趣,并以此为主要创作题材大量纳入诗篇的是谁呢?好,我告诉大家,他就是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这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