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历史问题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两广总督李侍尧制定“防范外

夷规条”,严格规定外商在华的经济活动。上述规条出台的背景是

( )

A、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中外贸易仅广州一地

B、清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严格限制商业活动

C、清政府开放两广地方,两广与外商贸易活动频繁 五彩镂空纹瓶 青花瓷 珐琅彩瓷瓶

D、外国商人假借经商活动破坏两广地方经济稳定

ab区别是什么?为什么选a不选b

解答:

原因:
1.郑芝龙在明朝末期形成了强大的海上力量。明朝灭亡后,虽然郑芝龙转而归顺了清政府,但是,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依然效忠明朝。而且,郑氏集团的实力主要掌握在年富力强的郑成功手中。清朝初期,清政府几乎没有任何海军力量,为了防范郑氏集团帮助明朝势力死灰复燃,清朝政府便采取了海禁政策,目的是避免沿海居民资助郑成功。郑成功为了获得稳固的根据地,便打跑了台湾岛上的荷兰人,可见郑成功当时的实力有多强。
2.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政府规定的通商口岸有4个,这4个口岸可以理解为有政府设立海关的口岸。但是,实际上与海外通商的口岸超过100个,只不过政府还没有设立正式的海关而已。乾隆年间(1757年),由于一个英国商人的捣乱,乾隆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三个海关的对外贸易,只留下广州海关允许西方人贸易。

说明:
清朝政府固然是有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但是相比较而言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商业活动,相反跟历朝相比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还实行了些促进商业活动商业发展的措施,实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商业的税收也是支撑清王朝财政收入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然面对对外贸易,乾隆皇帝比他的祖父康熙更加的保守也没有康熙的胸襟在中后期有些自大,同时因为国外商品的涌入和对西方殖民贸易者的警惕外加上英国商人的捣乱事件使得乾隆终于下定决心撤销其他三个海关只留下广州海关正式的关闭了对外贸易的开口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使得康乾盛世走向了嘉庆道光没落。可以说乾隆带领着清朝走向了盛世的顶峰同时也给嘉庆道光的没落指引了道路...所以说A才是乾隆批准这个规条的原因背景所在,B不能成为强力的理由。

资料:
【防范外夷规条】主要内容:
1,除十三行的行商在指定的地区外,不准任何人出租房屋给外国人。2,不准借领外夷资本。3,不准外国人雇请汉人役使或参与商业经营。4,不准“外夷雇人传递信息”。
清朝对外贸易管理: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九月下令开海贸易 ,并于康熙二十四年在广州、漳州、宁波和云台山四处设置海关。清政府在各海关设正副监督各一人,制订各关税则例,独立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事务。各海关直属户部,不受地方行政管辖。其中,粤海关最为重要,是清政府管理对外贸易的主要机构。
  粤海关建立后,改革了原来市舶司抽税的制度,定出了海关的税收则例,并停止澳门的旱路贸易。关税分为正税和杂税两种,正税又包括货税和船钞。
  此外,还有进出口税,不由内外商直接交纳,而是由专营对外贸易的行商代付。
  粤海关定出商税制度后,便将广州的商行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营国内贸易的,称为 金丝行 ;另一类是经营对外贸易的,称为 洋货行.使洋商成为一种专门的行业,洋货行成为专业经营管理外贸业务的机构。于是洋行和洋行制度便应运而生。洋行是经清政府特许而设的,拥有垄断对外贸易的特权,主要职能是承保和缴纳外国商货入境征收税项,替清政府办理一切与外商联系事宜,还负责管理外国商船人员,拥有一定的行政外交权。洋行的性质是官商,是封建的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参考资料:
【中国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