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孙子的慎战思想体现在哪些地方

解答:

《孙子兵法》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兵书,古人云“其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而以色列战略学者克里默德则说:“在所有的战争研究著作中,《孙子兵法》是最好的,而克劳塞维的《战争论》只能居第二”。也就是说,《孙子兵法》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兵书,而不仅仅是中国的。

《孙子兵法》虽然是一本兵书,但孙子对战争却一直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孙子兵法》开篇(即《计篇》)即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随后即提出“五经七计”作为估算战争能否胜利的重要标准;接着又阐述了“庙算”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战争前对各方面进行了全面而周详的分析,战争取胜的把握才会大。《计篇》作为开篇,对整本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以下十二篇都是在《计篇》的基本思想下延伸发展的。如在《谋攻篇》中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地形篇》中“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在《军争篇》中“避其锐气,击其遁归”……无不是对“慎”的具体阐述。



孙子的慎战思想中“慎”大致可以归纳为:一,对是否进行战争的谨慎;二,对如何进行战争的谨慎。对于是否进行战争,孙子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对于如何进行战争,“兵贵胜,不贵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等更是数不枚举。以下是我对孙子慎战思想产生的原因及意义的简要分析。





孙子之所以提出慎战,是由多方面历史和现实原因的。

首先,这要从孙子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来说。孙子生活在春秋晚期——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年代,诸侯割据,战乱不休,民不聊生,礼崩乐坏,旧秩序被打乱,新秩序有待被建。一方面,孙子受当时所流行的社会观念所影响,非常向往齐桓晋文时代通过“伐谋伐交”而不仅仅用战争所成就的伟业。孙子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人,所以他也希望能减少战争,尽量“战胜于朝廷”,从而成就一番伟业。另一方面,他所处的现实环境(诸侯割据,战乱不休)又让他不得不考虑使用战争手段。虽然还处于春秋晚期,但新兴地主阶级已经开始崛起,战争几乎成为了他们从没落奴隶主贵族手中夺取政治权利的唯一方式;加之诸侯之间由“争霸”逐渐演化为带有同一性质的兼并战争,各诸侯国之间争抢地盘,战争有增无减。

其次,孙子出生于武将世家,为名将司马穰谊之后,对祖上的了解和长辈对其的培养,使他对战争的残酷性了解很深。“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成不拔者,此攻之灾也”、“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是其对残酷性深刻的体会,所以对战争慎之又慎。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流血与暴力的政治,它固然是文明嬗递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梯,但从战争的本质来看,他对物质文化的毁耗、对人类生命的吞噬等种种严重后果也同样显而易见。”远在两千多年的孙子,虽然没有如今人一样说出这样的话,但他却一定是深知其理的。并且在其随后助吴伐楚的战争中生动实践了他的伐谋、伐交、伐兵、攻城思想。



就孙子提出慎战思想的意义而言,窃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对于当时社会的一些意义。孙子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以“仁”,道家主张“无为”,这三派都是不主张战争的;而法家却奉行对内法制、对外战争的政治策略,鼓吹战争万能论。但就对战争的思考与分析而言,孙子的观点无疑是取诸子所长:既没有否定战争所带来的进步性,也没有忽视战争的残酷性即不主张把战争当作解决一切事情的万能药水——即主张“慎战”。所以说孙子作为一个兵家,却不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用兵高手,还是那个混乱时代对战争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引领人们对战争正确认识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军事政治思想家。

同时,孙子所提出的慎战对后世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例如烛之武退秦师、韩信遣使传檄平定燕地等,都是后人“慎战”、伐谋伐交、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型例子。但天底下不总是有这种好事的,所以居安思危、平时加强国防建设等思想,也是慎战的具体实施——慎战不代表不备战和不战。但《孙子兵法》中却是没有明确反对侵略战争的,只是说战争要“令民与上同意”,即民众的与君主的意愿一致。但这里并没有指出要民众思想主导君主思想,还是君主思想主导民众思想,也就是说只要结果是大家(君主和臣民)都愿意干这事就行了。这样的思想策略,无疑给侵略战争提供了很好的蓝本。当年希特勒就是诱导和利用日耳曼人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一点教训不得不吸取。但几乎同一时代,中国共产党却以广大工农群众的意愿为己任,成就了蒸蒸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就是说孙子的“慎战”思想中的有些理论有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要看使用者是谁。不过话说回来,若一个人的思想水用得好,谁就能获得优势,这种思想又何尝不是一种好思想呢,不要苛求古人和苛求一种思想(孙子时代礼崩乐坏,诸侯国家观念淡薄,战争正义性质观念淡薄)。

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就《孙子兵法》现实意义而言,无论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是非常有益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与“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出于同理。而就我国而言,现虽处于和平年代,但国际反华势力灭我之心不死,霸权主义更加猖獗,恐怖势力也十分活跃,战争的威胁时时存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一方面要“令民与上同意”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忧患意识;而“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平时要加强经济建设,他搞国家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在合理加强军备的同时,要强调“慎战”思想,尽量用非武力手段解决问题,以利于综合国力的全面和持续提高。特别是在处理台湾问题方面,慎战思想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一场战争,无论是否正义或者是否胜利,都将是“万骨枯”,更何况“兄弟阋于墙”,伤的更是自己,所以要尽量努力使用非战争手段(“伐谋伐交”)来解决台湾问题。但慎战不代表不战,若有一天台湾政局发生巨大变故、外国军队入侵或是和平统一已经不可能的情况下,就要求使用武力解决,即使国家要因此而遭受巨大损失;也就是说,平时要加强备战,在现实社会中有实力才是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