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钟爱”、“情有独钟”中的“钟”
钟本来是用金属制成的响器或计时器具或象杯子类的器皿,可在“钟爱”、“情有独钟”这些词语中的“钟”却有集中、专一的意思。请问,集中、专一与用金属制成的响器或计时器具或象杯子类的器皿有什么关系呢?
解答:
没有关系,一词多义而已。
[编辑本段]【一、汉字释义】
●钟
拼音:zhōngㄓㄨㄥ
部首:钅
部外笔画:4
总笔画:9
五笔:QKHH
仓颉:OVL
笔顺编号:311152512
四角号码:85706
基本字义:◎ 金属制成的响器,中空,敲时发声:警~。编~(古代乐器。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奏。各时代形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同)。~鼎(古铜器总称,上面铭刻文字)。
◎ 计时的器具:~表(钟和表的总称)。座~。~鸣漏尽(晨钟已鸣,夜漏将尽。喻年届迟幕)。
◎ 指某个一定的时间,小时:~头(小时,如“开了一个~~的会”)。
◎ 杯子。
◎ 集中,专一:~情(感情专注)。~爱(特别爱)。~灵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 古代器名,一种圆形铜壶。
◎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春秋时齐国以十釜为“钟”(标准不一)。
◎ 姓。
[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钟
钟 zhōng〈名〉
(1) (形声。左形,右声。钟:本义:古代打击乐器,青铜制)
(2) 同本义 钟,乐钟也。——《说文》。杨树达曰:“钟者,可捶之物。”
钟,铃也。——《广雅·释器》
垂之和钟。——《礼记·明堂位》
钟音之器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大钟鼎。——《淮南子·本经》
细钧有乐,钟兑音也。——《国语·周语》
声如洪钟。——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钟磬置水中。
(4) 独以此钟名。
(5) 如钟鼓不绝。
(6) 又如:钟磬(两种古代乐器);钟鼎之家(宴享时列鼎、击钟奏乐的古代贵族家庭);钟石(指乐器中的钟和磬);钟板(钟和云板);钟乳(古钟面隆起的饰物。在钟带间,形似乳,故叫钟乳);钟室(悬钟之室);钟师(古官名。掌击钟奏乐);钟鼓(钟和鼓,两种乐器名。指演奏音乐);钟吕(乐钟);钟鼎(钟和鼎。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钟鼓之色(欢欣喜乐的面色);钟铭(钟上的铭文)
(7) 专指佛寺悬挂的钟 。用以作报时、报警、集合的信号
姑苏城外 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 张继《枫桥夜泊》
(8) 又如:钟定(寺庙在一日既终以后,钟声止息不再敲打);钟鱼(形同鲸鱼的撞钟大木);钟梵(寺院的钟声和诵经声)
(9) 泛指一般报时的钟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唐· 李商隐《无题》
(10) 又如:时钟;石英钟;警钟;挂钟;摆钟;钟漏(古代报时的漏刻和钟声)
(11) 指时间、钟点。如:早晨七点钟
(12)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放逸沈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
[编辑本段]词性变化
钟 〈名〉
(1) (形声。从金,重声。本义: 古时盛酒的器皿。现也称“盅”)
(2) 同本义 锺,酒器也。——《说文》
受同异同。——《书·顾命》。按,皆以同为(锺)之。段氏谓古贮酒大器,自锺而注入尊。
尧舜千钟, 孔子百觚。——《孔从子·儒服》
有玻璃钟。——《晋书·崔洪传》
小龙接过壶来,将酒斟在他盏中,酒比钟高出三五分来,更不漫出。——《西游记》
(3) 大酒杯 琉璃钟,琥珀浓。——李贺《将进酒》
二间夹锺。——《礼记·明堂位》
二间夹锺。——《国语·周语》
(4) 姓。如:钟牙(钟子期、俞伯牙的并称);钟子(指钟子期)
钟 〈量〉
(1) 酒杯、茶杯,与“盅”通
尧舜千钟。——《孔丛子·儒服》
胡饮后,到酒一举三钟。——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2) 古容量单位,春秋时齐国公室的公量,合六斛四斗。之后亦有合八斛及十斛之制
齐旧四量:豆、区、釜、钟…釜十则钟。——《左传·昭公三年》
(3) 又如:钟石(容量单位。一钟受六斛四斗,一石受十斗);钟庾(钟和庾。两种容量单位);钟斛(钟和斛。两种古容量单位)
钟 〈动〉
(1) 集聚 泽,水之钟也。——《国语·周语》
(2) 又如:钟萃(汇集);钟聚(汇集,集聚);钟泄(蓄洪和放水);钟美(集美);钟秀(聚集灵秀之气)
(3) 介词。适逢,当;方今钟百王之季,当阳九之会。——刘越石《劝进表》
(4) 又如:钟祸(惹祸,遭祸);钟值(遭逢)
(5) 寄托;经危履险阻,未知命所钟。——《磐石篇》
(6) 又如:钟心(钟情,感情专注);钟念(钟爱)
[编辑本段]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字部】钟
--------------------------------------------------------------------------------
【唐韵】职容切【集韵】【韵会】诸容切,音锺。
【说文】乐钟也。
【广韵】世本曰:垂作钟。
【释名】钟,空也。内空受气多,故声大也。
【诗·周南】钟鼓乐之。
又【韵会】律名,黄钟十一月,夹钟二月,林钟六月,应钟十月。◎按《周》《礼》皆作锺,古字通用。互详前锺字注。
又地名。【春秋·桓十一年】公会宋公于夫钟。【注】夫钟,郕地。
又山名。【广舆记】钟山属金陵。
【集韵】或作銿。
[编辑本段]说文解字
【卷十四】【金部】钟
--------------------------------------------------------------------------------
乐钟也。秋分之音,物穜成。从金童声。古者垂作钟。銿,钟或从甬。职茸切
[编辑本段]〖二、钟姓由来〗
钟氏系承微子 古与钟离同源
钟氏的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时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国,算起来是上古圣君商汤的子姓后裔。由于其始祖曾食采于一个叫作钟离的地方,所以子孙才会“以邑为氏”,开始以“钟离”或“钟”为姓。换言之,长久以来为大家所熟悉的复姓“钟离”和单姓“钟”,实际上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二者之间没有丝毫分别。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说得最清楚:“钟姓,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黎,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单姓钟氏,楚有钟仪、钟钟、钟子期,与伯牙为友,项羽将钟离昧,昧中子接,单姓钟氏,始居颍川长社。”
钟氏在先秦时期所发射的光芒,详见于当时的史籍,譬如,春秋时代有伯牙为之“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为后世留下了“知音”、“高山流水”等佳话的钟子期;被晋国范文子称赞为“仁、信、忠、敏”的钟仪;乃至战国时代齐宣王那位其丑无比,却又贤德无双,宣王曾因她的建议而毅然“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使得齐国大安的王后“无盐君”钟离春等等,都是备受后世称颂的人物。
钟繇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了,他在书法上的造诣,被张怀ㄨ所著的《书断》称为“隶行入神,八分入妙”。他的名气随着传统文化而永垂不朽。
[编辑本段]【三、古代乐器】
钟古代打击乐器。盛行于青铜时代,这与当时乐律学、声学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由于青铜钟质料坚实和耐腐蚀,至今虽已历经两三千年,仍能给我们留下古代真实的音响。
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
[编辑本段]基本形状
据《世本》、《礼记》、《吕氏春秋》、《山海经》等文献记载,相传钟由垂、鼓、延、伶伦所造,表明其历史已很久远。在考古发现中,有原始形态的“陶钟”。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前3900—前3000)陶钟,由细泥红陶制成,光素无饰,有柄,高约9、径约5厘米。其肩部两旁各有小孔与内腔相通,也可能是一件可系舌的铃。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前2800—前2000)陶钟,长方形,柄实,形似商代的铙(《中国音乐史图鉴》Ⅰ—47至48)。湖北天门石家河青龙泉三期文化遗址(前2400左右)陶钟,扁圆形,通高5.6、口径10×7.1厘米。钟体两面阴刻兽面纹。顶部正中有透孔,可系舌。也似铃。上述三件陶制品的腔体横截面均呈非正圆形,有后世铜制钟的特点。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曾侯乙编钟 钟在古代“八音”分类法中属金部。《周礼·考工记》“凫氏为钟”一节中,记载了甬钟的各部位名称,现说明如下:甬:钟体上端之柄。衡:甬顶端之平处,与舞面平行。旋:甬上突出的凸带,用以衔斡。斡:悬挂钟体的环,环上有纹饰,有的饰以浮雕或立体的兽头。舞:钟体顶部的平台,与甬相连。枚:篆间突起的乳。景:枚的上端。篆:枚间的纹饰界带。钲:舞下枚、篆中间的部分,居钟体正中,是铭文的主要铸镌处。于:两铣角之间,鼓部下沿。铣:钟体的左右两边。隧:钟体鼓部内膛凹槽。钟体有斡旋的一面为正面。钮钟与甬钟结构相同,区别仅在于舞上所设为钮。
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即一钟有两个基频。这两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钟的发音机制是弯曲板的板振动。由于钟体特有的合瓦形结构,它产生两种基频振动模式。敲击正鼓部时有六条节线,位置在四个侧鼓部和两个铣棱。敲击侧鼓部时有四条节线,位置在两个正鼓部和两个铣棱。钟体两侧的棱在振动中起阻尼和加速衰减的作用,以避免哄鸣声。同时,两振动波相互制约,使“哼音”(时间拖延很长的嗡声)尽快消除。枚也有加速高频衰减的作用。这种巧妙合理的结构设计,使编钟成为可以演奏旋律的大型打击乐器。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了节线的走向,并利用改变钟体壁厚的方法在节线敏感部位调节音高。西周钟内壁常见的凹槽和战国钟内壁常见的凸带,即为此而设的。铸钟要经过繁复的工序,音高误差需控制在0—±5音分之内,以保证良好的音质。
钟采用分范合铸法制造。1960年至1963年,山西侯马村古城东周遗址发现三千余块陶范,其中有大量钟、镈的内外范,提供了古代分范合铸法的物证。青铜钟的合金成分是锡青铜,并含有少量铅和其他微量元素。《周礼·考工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表明当时钟的合金比例已规范化。
钟悬于架上演奏。钟架,古称“簨簴”(Sǔn、jù),横梁为“簨”,也作笋、栒;承托横梁的立柱为“簴”,也作虡、鐻。立柱下方有起稳定作用的“跗座”。由于每组(套)编钟悬钟数目不同,架制也有多种。如一梁二柱(河南信阳楚墓编钟,十三件);二梁五柱(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墓编钟,二十二件);曲尺形二梁三柱(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编镈,八件);曲尺形七梁十四柱(曾侯乙墓编钟,六十四件)等。有些编钟出土时伴有钟钩、穿钉和敲击钟体的钟棰、钟棒出土。甬钟用钟钩或绳子悬系,钮钟用穿钉悬挂。演奏中小型编钟,用T形木棰;演奏大型钟,用长圆形木棒。以曾侯乙墓为例。其T形钟棰长62厘米、木棒长达215厘米。
迄今为止,先秦编钟的发现数量已相当可观,据1988年的不完全统计,共一百一十六批,一百七十四组,九百零三件(型式、组、件不明者未计在内)。其中有铭文者约四百余件。
春秋中晚期编钟多为九件一组。在西周钟的基础上增铸了低音徵音和商音。在这两音为正鼓音时,其侧鼓音调成大三度的变宫、变徵。从而使整组编钟的正鼓音构成完整的五声音阶,全部音列可构成六声或七声音阶。如河南淅川下寺一号墓(春秋楚墓)出土的一组钮钟。此时期编钟,每钟均发两音,一般已不在侧鼓部铸鸟纹。
战国时期编钟,除仍有九件一组者外,又出现十三件、十四件的组合。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是迄今发现最庞大的编钟,共六十四件。分三层悬挂在曲尺形钟架上。上层悬挂钮钟三组,十九件;中下两层各悬挂甬钟三组,四十五件。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4公斤。总重量2500公斤以上。
此编钟音域C—c4,约五个八度。在g—c3的中心音区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音列,可以旋宫转调。每件钟体上都有篆体铭文,共约二千八百字,用以标明各钟发音属于何律(调)的阶名及其与楚、晋、齐、周、申等五国或地区各律(调)的对应关系(参见表二至表四)。钟架置于墓室的西面和南面,西架长7.48米,高2.65米;南架长3.35米、高2.73米。中下层立柱为六个青铜佩剑武士。全套编钟气势雄伟、场面壮观。
此编钟的发现大量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和不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它生动地表明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和青铜铸造工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和世界考古史、音乐史上都是空前的重大发现。继曾侯乙编钟之后,在湖北随县擂鼓墩二号墓又发现三十六件一组的编钟。
战国至西汉时期,在我国西南地区,如云南、广西、广东、四川等地遗址中,发现各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双角钮形钟和筒形钟,它们是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乐器。
秦汉时期,周朝以来的礼乐制度彻底崩溃,先秦钟磐之乐的繁荣局面也结束了,双音编钟的制作随之消失。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在咸阳铸钟架的立柱“钟鐻金人十二”,又建“千石之钟”、“万石之鐻”。这种巨大的钟应指朝钟。它是历代皇权君威的象征。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东汉之后,寺庙、道观使用佛钟(又称梵钟)和道钟。现存年代最早的佛钟铸于南北朝时期的陈太建七年(575),现存日本东京井上源太郎处。唐代以后,巨型佛、道钟常由皇帝铸造,如唐长安城(今西安)景龙观内的“景云钟”、北京大钟寺内,明永乐(1403—1424)年间铸造的“永乐大钟”。它们的实际用途是报时打点。永乐大钟高6.94米、下口直径3.3米。重量达46.5吨。至今音响圆润宏亮,可传至数十里。钟体内外用工整楷书铸佛经十七种,计二十二万七千余字。此钟以其宏亮的声响、精湛的铸造工艺和书法艺术驰名中外,有古代“钟王”之誉。
秦汉以后的历代皇帝为恢复周礼古制,也铸造雅乐所用的钟、镈。如南北朝时期,南梁武帝演奏雅乐所用钟磐达二十六架,五百零四件,均十二律俱备。宋代复古之风尤盛,宋徽宗(1101—1125)时,设置掌管音乐的机构“大晟府”,铸编钟十二套,约三百余件,至今,见于著录和流传于世的尚有十余件,其形制仿自当时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出土的春秋时宋国的宋公戌钟。此器名为钟,实为镈。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大晟蕤宾钟,通高28厘米、双龙形繁钮、平口,钲、篆、鼓部饰蟠虺纹。正面钲间铭文“大晟”,背面钲间铭文“蕤宾”。音高#f1。
清代宫廷所用编钟为十六件一组。悬于两层钟架上,每层各悬八件。从倍夷则到应钟,共十二律加四倍律。
近年,民族乐器厂家、科研单位和民族乐团不断研制和使用仿古编钟。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