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求助~有关中国古代科技史~
临近期末考试,在一本工具书上看到这样一段: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其中有两点看的不是太懂。
1.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科技进步创造了物质条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封建制度生产关系如何为科技创造物质条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何为科技发展提供政治条件?二者有怎样的关系??
由于临近考试,请各大虾给出比较详细的解释~十万火急~小弟在此多谢了~
解答:
原始社会时,我国已有了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由于奴隶阶级的辛勤劳动,农牧业和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商代时,在农牧业生产的推动下,开始了对天文和数学的研究,制定了较好的历法,并已使用十进位记数法。商代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由于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统治,严重地阻碍了奴隶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学 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器上,绘有多种几何图形,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六角和九角形的陶环,说明当时已有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制记数的国家之一。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十进制记数,最大数字为三万。 商和西周时已掌握自然数的简单运算,已会运用倍数。
天文 我国古代有世界上最丰富、最系统的天象观测记录。《竹书纪年》中载有夏桀十年(约公元前1580年)"夜中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载。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月食和新星等的记载。 商代甲骨文中已采用干支记日法。商代制定的历法中已有闺月。
周代我国已用圭表观测日影来确定季节,用刻漏(亦称漏刻)来记时。这两种仪器在我国古代沿用了很长时期。 西周时我国已用二十八宿(我国古代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称为宿)来划分周天。
冶金 在河北唐山大城山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红铜制造的铜器。在稍晚的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单范铸造和经过冷锻的红铜器,表明当时已能冶铜。 商代的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河南安阳、郑州等地发现了商代的大规模青铜冶铸作坊遗迹。各地的商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对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早商青铜器的研究表明,当时在铸造中已采用了多合范。商代的许多青铜器形制宏伟,造型复杂,制作十分精巧。湖南宁乡沩山出土的商代四羊尊可能已采用"失腊铸法"。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司母戊方鼎重达875公斤。商代墓葬中还出土了镀锡的铜器和锡、铅、金器。 公元前十五-前十三世纪的河北藁城县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铁刃青铜钺(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斧),刃部是经过锻打的陨铁薄片,表明当时已有一定水平的锻造技术,并且对铁的性质有了一些认识。
气象学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天气现象的记载,有晴、昙(云彩密布)、阴、霾(天气混浊)、雾、虹、蜺(副虹)、霜、雪、雷、电、雹等字。
西周初年的《诗经》记载七个月中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的内容,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物候记载。
物理学 西安半坡村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尖底汲水陶罐。这种陶罐两侧系绳,空时倾斜,将满时直立,水盛满时自动倾覆,表明当时在实践中对于物体的重心与平衡已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商代我国人民已能制造石磬和成套的铜铙等乐器,经过对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后期的铜铙的研究,推测当时已具有十二音律中的九律,并已有了五度谐和的观念。 商周间我国已有"五行说"和"阴阳说"。"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元素所组成,"阴阳说"认为万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是"阴"、"阳"两种相对抗的力量,这是我国古代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因素的关于物质构成和变化学说。 周代我国人民已使用"阳燧"(亦称"夫燧",即凹面镜)聚焦阳光取火,这是人类最早利用太阳能的一种方法。
水利 传说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夏代大禹曾领导人民进行治水,整理黄河河道,疏导洪水入海。这一传说表明我国人民在很早以前就进行过治河工作。
四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已会凿井取水,在河北邯郸涧沟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水井的遗迹。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以来,随着冶铁手工业的发展和铁制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奴隶阶级反对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统治,不断举行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推动着社会的变革。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李悝(kui)、商鞅等人先后在魏、秦等诸侯国实行变法。 战国时期,封建制生产关系在许多诸候国逐渐代替奴隶制生产关系并日益发展,我国社会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农业、牧业、水利、采矿、冶铁以及其他手工业等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发展局面。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为我国农业生产的进一步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冶炼、铸造和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力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以《内经》为代表的我国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天文学、地学、数学、物理学等方面也有很大发展;许多思想家、科学家得出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著名的思想家荀况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给了奴隶主阶级的天命论以沉重的打击
数学 至迟在春秋末年,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一算筹,应用算筹进行运算是我国古代的主要计算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又有了分数概念、整数四则运算和九九表。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中有分数应用的记载。《管子·地员》、《荀子·大略》等著作中都有九九诀的记载。 战国时我国劳动人民在制造农具、车辆和兵器等的实践中已有了角度的概念。《考工记·车人》中有多种角度的名称。
公元前四一前三世纪,墨家的著作《墨经》中有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
天文学 自公元前722年直到公元1910年,我国的干支记日从未间断过,这是世界上迄今最长久最完整的记日。 《春秋》中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前481年间的三十七次日食,其中三十二次据推算是可靠的,这是世界最完整的上古时期的日食记录。 《春秋·僖公十六年》有世界上关于陨石的最早记载。《左传·僖公十六年》更明确地指出落于宋国境内的陨石即损星。
《春秋·鲁文公十四年》记载了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即彗星)入于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比西方早六百七十多年。我国古代共有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三十一次。 公元前六世纪我国已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置闰方法制定历法,比希腊人早一百多年。 战国时楚国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在《天问》中就宇宙形成和宇宙构造等问题向奴隶主阶级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对我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战国时,尸佼(约公元前390-前330年)提出了朴素的地动思想,名家惠施(公元前370-前310年)提出了朴素的地圆思想。 约公元前360-前350年,战国时楚国甘德(生卒年代不详)的《天文星占》和魏国石申(生卒年代不详)的《星占》(均已佚)各记载了数百颗恒星的方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比欧洲第一个星表古希腊伊巴谷(Hipparchus)的星表早约二百年。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我国已采用定一回归年为365 1/4日的《四分历》,比欧洲罗马人在公元前46年颁行的,用同样数据的《儒略历》早三百年以上。
战国时已发现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现代实测是11.86年)并根据木星在天空的位置来纪年,即星岁纪年法。
冶金 广西一带出土了许多春秋以来的铸造精美的铜鼓,反映了我国西南地区各族人民很早以前就已有较高的青铜铸造技术。
河南洛阳出土的春秋末至战国时的大件青铜器,有些已采用器身的附件分别铸造,然后再以合金(可能是铅铜合金)焊接成整体的工艺。战国时的《考工记》中有六种不同成分的铜锡合金及其用途的记载,与现代应用的锡青铜规范大体相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合金成分研究的记载。 至迟在春秋时,我国人民已掌握了冶铁技术。江苏六合县程桥、湖南长沙龙洞坡等地出土了春秋时的铁器。战国初或稍早已发明铸铁技术,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冶金技术的重大贡献,比外国早一千八百年左右。河北兴隆县寿王坟出土了大量战国时的铁范,其中有较复杂的复合范和双型腔,还采用了难度较大的金属型芯,反映了当时的铸造工艺已有较高水平。战国时发明的用柔化退火制造可锻铸件的技术和多管鼓风技术是冶金技术的重要成就,比欧洲早二千年左右。战国时还掌握了块炼铁固态渗碳制钢的方法和淬火技术。
物理学 《管子·地数》载:"山上有慈石(即磁石)者,其下有铜金。"这是世界上有关磁石的最早记载之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我国人民对磁石的性质已有了一些了解。 《管子·地员》记载了我国古代人民在音乐实践中创造的计算音程以确定五音的"三分损益法",这是我国古代乐律史上的重要成就。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名家提出了朴素的极限概念和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一尺之棰(chui,短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名家还提出关于运动的物体又动又不动的辩证关系的看法。 公元前四一前三世纪,墨家的著作《墨子》在物理学方面有许多重要成就。《墨经》中有关于力、力系的平衡和杠杆、斜面等简单机械的论述;记载了关于小孔成象和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象的观察研究,首先提概念以及朴素的时间("久",即宙)和空间("宇")的概念。 战国时的《庄子·徐无鬼》中有关于声音共振现象的记载。
春秋末年我国人民已使用天平和砝码。湖南长沙春秋末至战国间的楚墓中出土了大量天平和砝码。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些朴素唯物主义的关于世界物质具有统一的本源的思想。《管子·水地》提出水是万物之源。荀况认为世界万物的总根源是"气"。关于物质性的"气"的学说对我国古代自然观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荀况还提出了"天行有常"(即自然界的运动都有它的客观规律)的观点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尖锐地批判了天命论。
战国末期,《韩非子·有度》中载有"先王立司南端朝夕",这是关于"司南"的最早记载。《鬼谷子·谋》中也有"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的记载。"司南"是指示方向的器具。 公元前239年我国有关于磁石吸铁的记载:"慈石召铁,或引之也。"这是世界上关于磁石吸铁的最早记载之一。
水利 《管子·度地》是我国古代水利方面的重要文献,它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灌溉和堤防工程技术的经验,提出了改造河川的理想,并且指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公元前597年左右,春秋时楚国孙叔敖(生卒年代不详)主持修建了芍陂蓄水灌溉工程(即今安徽寿县安丰塘),这是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库。汉代以来又在芍陂陆续兴建了许多闸门等设施。 公元前六一前五世纪,春秋时楚国和吴国人民开凿了邗(han)沟等四条运河。 公元前386-前371年间,战国时魏国无神论者西门豹(生卒年代不详)主持修建了引漳灌邺(ye,今河南安阳一带)工程,开凿渠道十二条。《史记·滑稽列传》载有西门豹机智地战胜宗教迷信势力和开凿水渠的故事。 自公元前360年开始,魏国人民开凿鸿沟,沟通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即便于通航,又利于灌溉。 约于公元前256-前251年间开始,秦国李冰(生卒年代不详)父子率领四川人民修建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灌县附近修堤筑堰,巧设"鱼嘴",把岷江水分成内江和外江,在内江上还设置石人作为水尺以测量水位,成功地运用了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控制分水流量,不仅解除了岷江水患,还"溉农田万顷"使蜀地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工程在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和创造性,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至今仍发挥效益。 自公元前246年开始,水工郑国(生卒年代不详)在关中地区主持修建郑国渠,引泾水通向洛水,渠长"三百余里","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还采用了淤灌压碱的办法以改良土壤。 战国时,我国人民修筑黄河堤防的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韩非子·喻老》中记载了当时魏国的筑堤专家白丹(白圭,生卒年代不详)注意到"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并且提出堵蚁穴以固堤的方法。
其它技术 考古发现,春秋以前我国已使用铜犁,春秋末期已有铁制小农具,战国中期以后铁制农具已相当普遍。河南辉具固围村战国魏墓出土有整个耕作过程中使用的全套铁农具。 春秋是我国劳动人民已发明桔槔(jié g--ao,一种利用杠杆提水的工具)西汉时刘向的《说苑·反质》记载了邓析(?-公元前501年)教人使用桔槔的事迹。 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时我国已发明利用杠杆的抛石机(砲),用以抛石杀伤敌人。 商代已有原始的笔,春秋时已能制造毛笔,河南信阳春秋晚期的楚墓中出土有毛笔。 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的春秋末到战国初的古矿井遗址表明,当时已有效地采用竖井、斜井、斜巷和平巷相结合的多段开拓方式,最深的竖井深达五十余米,井巷以榫(sun)接或搭接的井架支护,使用了辘轳等提升工具,同时能利用重力选矿的方法分析矿床品位并以此确定巷道的掘进方向,反映出当时采矿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已初步解决了井下通风、排水、照明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战时成书的《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著作,书中记载了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乐器、兵器等制作规范以及城市、房屋等建筑的设置规范。
战国时漆器制造业已相当发达。湖南长沙楚墓出土有大量精美的漆器。 商代我国已有较好的马用挽具,河南安阳殷墓出土了整套马用挽具。战国时的马用挽具已相当完善,并且有了便于乘骑的马鞍、马蹬等。 战国时,我国已能制造相当精致的马车,河南辉县战国遗址中发现了一批战车的遗迹。《庄子·天道》记载了制车工匠轮扁以无畏的精神讥笑齐桓公所读的"圣人"之书只不过是"古人之糟粕"的故事,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圣人"的蔑视。 约公元前256年,战国时劳动人民在修建都江堰工程时,在开山劈岭的施工中采用了"积薪烧之",使岩石因热胀冷缩不匀而自行崩裂,这是施工技术上的一个创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