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调查
1.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建筑热情
2.解放前后的家庭
解答:
1.
80年代“忧”其屋:房屋面积都偏小,厨房厕所大家用
考虑指标:经济和适用
最终目的:解决更多人的居住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房屋的总体布局大多是行列式的,到处都是一排排的板式住房。
设计上,那时的房屋大量采用内廊式和外廊式结构,一条走廊连接同层所有的住户,最靠里面的住户要经过别人家的窗户才能到家,户型主要以一房一厅和二房一厅为主。另一方面,有些厨房没有设计排气管道,炒菜的油烟直接从窗户排出。厨房面积不大,只能布置简单的案板、锅头等。墙体用材大量使用粘土砖,屋顶用的是普通的油毡和沥青,太阳一晒就发软,房屋渗漏的情况特别严重。
90年代“有”其屋:单元式住宅大量面世 建筑用材有讲究
考虑指标:逐渐考虑适用、经济和美观
最终目的:住得下、分得开、住得稳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起至90年代初,开始注重房屋的品质,即一梯2、3、4户单元式住宅大量涌现,各户相对独立。许多户型是小开间、大进深,住起来并不好用,但是可以节约土地。到90年代中后期,小区住宅大量出现了组团式布局,即几栋楼围合成一个组团。
21世纪“优”其屋:楼房越来越高 环境越来越美
考虑指标:除适用、经济和美观之外,还考虑环境和性能
最终目的:居住是一种安居乐业的享受
进入21世纪,楼越建越高,小高层、高层在不少小区出现,绿地也越来越多,小区的绿化率从20%到30%,最多达40%,景观也越来越好。
近几年建的小区,配套越来越齐全,会所、学校、幼儿园、健身场所几乎每个小区必备。室内的设计也日益人性化:客厅的落地推拉门,将室外小区园林绿化尽收眼底;窗户是塑钢的,保温、隔热和密闭性能都很好,还漂亮、节能。
展望将来,以后的住宅将普遍实现多样化、节约化、智能化,园林化、人性化,在防火、防盗等方面都会有新的表现;而且随着环保、节能的生态住宅的大量涌现,绿色住宅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了,今后人们的居住环境将更加舒适、环保、美观、方便。
政策变化
●198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允许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自此揭开了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序幕。
●1984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扩大城市公有住宅补贴出售试点报告》:城市公有住宅补贴出售给个人,是逐步推行住宅商品化、全面改革我国住房制度的重要步骤。
●199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十四大明确规定,要努力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衣食住行尤其是居住条件,应有较多改善。
●1997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十五大明确指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步推进了住房体制改革。建立城镇住房公积金,加快改革住房制度。
●1998年,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为标志,住房实物分配被取消,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福利分房政策终结。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
●2001年3月5日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的住行条件。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立廉租房供应保障体系。
●2007年是住房保障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较大幅度增加对住房保障方面的支出。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