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语言学问题

请教:英语和语文文言文中的主,谓,宾,定,状,补这几种语法怎么分啊~给我一个句子我分不出来,哪位大哥教教我一个句子里的这几中语法怎么区分,麻烦英语和文言文的都说一下.谢谢了!

解答:

http://www.wwenglish.com/en/z/grammar/
英语语法

再给你一个讲文言文的

文言文和英语都属于文科类,却都是令科任老师和学生头疼的科目。一个是古汉语教学,一个外文教学,看似没什么联系,但仔细观察他们的语法,是有相似之处的,都包括对“文”和“言”的两方面考查。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语段、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个别题目(一般是最后一道题)考分析、概括能力。而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文在这方面比较明显。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就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别是对英语而言。同时,理解词语含义也必须要结合语境,至于文意整体把握方面的考查,就更离不开原文,离不开语境了。

文言文和英语的考查,无论是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那么,知识如何得到有效的巩固?如何做到迁移,转化成能力?归根结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不能有三隅在胸,便不能以一隅反之,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现比较两者的下面几个语法方面:一词多义的现象、状语后置现象、定语后置现象、双宾语现象、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翻译。

一、 一词多义的现象:就是一个(单)词有多个词性和多个词意。

如:“之”:

操蛇之神闻之 《愚公移山》 前一个“之”助词,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意思是“的”;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吾欲之南海 《为学》 动词,意思是“到,往” 。

奴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不译。

之子于归 《诗经·周南·桃夭》 指示代词,这,此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 《论语·学而》 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意思。

再如“使”:

使子为使 《晏子春秋》 前一个“使”是动词,派遣的意思。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者的意思。

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作连词,假使,假若的意思。

乃遣非使秦 《史记·韩非传》 动词, 是出使的意思。

而英语在一词多义上也有相同的语法点 ,也是英语单词的基本特征。如:

fake[名词]冒牌货;伪造品;骗子 [动词]伪造;伪装 [形容词]假的;伪造的

like[及物动词]喜欢 [介词]像;跟…一样 [名]嗜好 [形容词]相似的

[副词]同样地 [连词]好像;如同

book[名词]书;册;卷[及物动词]登记;托运;控告;注册[不及物动词]订座

英语和文言文在句子中会随着文章和句子的具体意思而不断变化的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那么,理解词语含义就必须结合语境了。至于文意整体把握方面的考查,就更离不开原文,离不开语境。所以我们要全面而具体的把握每一个词的词性和词义,才能在阅读和解题中做到游刃有余,弄懂文意和句义,才能在考试时不因为词义的问题而轻易失分,在阅读时能够清楚的了解整体的意思。

二、状语后置现象:在现代汉语句子成分中,副词和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谓语,应放在谓语的前面,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而在文言文里,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既状语放在谓语的后面,形成倒装句,我们把这种语法现象就叫状语后置。

例如:“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春秋》如果按照文言和英语的译法是:开一扇小门在大门边请晏子进去。这样直译就有点拗口了,而且语序不通。正确的语序应是:于大门之侧为小门而延晏子(在大门旁边开了一扇小门请晏子进去)。

“韩告急于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也是状语后置句。应为“韩于齐告急”(韩国向齐国告急求援)。

在英语里也有部分副词修饰动词或短语时,也出现状语后置的现象位置也在谓语的后面。例子:

She runs so fast!(她跑得多快啊!)“多快(so fast)”作状语修饰“跑(runs)”。

Tom returned home at 5 o’clock precisely。(汤姆正5点回家)“precisely”修饰短

语“5 o’clock”。

You should not work so hard ,especially after you have been ill。(你不应该这样用功,特

别是在你生病之后。)“especially”修饰after从句。

英语和文言文在这个语法上是很相似的。状语就放在谓语得后面,属正常语序,而在现代汉语语法里就属于状语后置现象了。

三、定语后置现象:在文言和英语语法中,定语作修饰语放在中心词后面。

例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高”是形容词,用来修饰“庙堂”,应理解为“高高的庙堂”。再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应译为“遂率荷担之子孙三夫”。“荷担”作定语修饰“子孙三夫”,翻译为:于是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

英语的例子为:

The desks in the classroom are 25 , but the desks outside are only 5。那么“in the classroom ” 就是介词短语作定语修饰“the desks”,翻译为“教室里的课桌”,“outside”也是作定语修饰“the desks ”译为“教室外的课桌”。

四、双宾语现象:一个动词有时带两个宾语。双宾语中往往有一个宾语指人,另一个宾语指物。在文言文里,带双宾语的动词,常见的有“予、赐、遗(wèi)、教、语、告、问”等。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人遗赵王书。”(派人给赵王一封信。)动词“遗”带有“赵王”和“书”两个宾语,前一个宾语“赵王”指人,后一个宾语“书”指物。又如《公输》:“吾既已言之王矣。”(我已经把这件事告诉楚王了。)动词“言”带有“之”和“王”两个宾语,前一个宾语“之”指事物,后一个宾语“王”指人。

英语中带双宾语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常见的有“give、pass 、offer、 teach、show…”例如“give sb. sth.”翻译为“给某人某东西”这里的动词“give”后面带有“sb.”和“sth.”两个宾语,前一个“sb.”即“somebody”(某人),后一个“sth.”“something”(某事)。

pass sb. sth. 递给某人某东西

offer sb. sth. 提供某人某东西

teach sb.sth. 教某人某东西

show sb. sth. 展示某人某东西

上面的这些动词都和“give sb. sth.”的语法是一样的,都接双宾语,前一个接人,后一个接物。

五、判断句式:对主语有所判断的句子。有时,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所指的是同一事物。有时,谓语只是断定所指的人或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属于某一大类。

上古汉语“是”是指示代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是;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它的变化形式有:句中用“者”,句末不用“也”;句中不用“者”,句末用“也”;句中不用“者”,句末也不用“也”。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其巫,老女子也。(《西门豹治邺》)——那个巫师,是个老妇人。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鲁国是齐晋两国的门户

中古以来,“是”用作判断词,判断句进一步摆脱了语气词“也”。如“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世说新语·雅量》)。

英语语法中,判断句主要由判断词“be”(am、 is、are\ was 、were)体现的。表示同一事物或人的,如“She is Mary.”(她就是玛丽);表所指的人或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属于某一大类,如“They are young and clever。”(他们都是很年轻,而且很聪明);The horses are wild.(这些马是群野马)。

六、被动句式:主语受事,用“被”引进施事,或将“被”直接附于谓语前表被动。

现代汉语被动句叫“被字句”。文言和英语的被动句有些区别,但语法和意义上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文言文例如:

王建禽于秦(《盐铁论·论儒》)——齐王田建被秦军擒获

不听吾言,身死,身子为戮。(《国语·越语》)——你若不听我的话,你要处死,老婆孩子也要被处死。

见留二十年不降(《汉书·燕刺王传》)——(苏武)被匈奴拘禁了二十年,不投降

为张辽所袭(《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被张辽偷袭

卫太子为江冲所败。(《汉书·霍光传》)——卫太子被江冲陷害。

在英语中,被动句的用法称为被动语态。即由助动词be(am、 is、are\was 、were)加上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被动语态可以用于各种时态,但较常用的有十种,在这里只举现在、过去和将来一般时的例子。如:

I am not so easily deceived。(我不是轻易上当受骗的。)

Our house was built in 2000。(我们家的房子建于2000年。)

This matter will be looked into in the future。(这件事将来是要查明的。)

七、翻译: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这是文言文和英语阅读考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即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 有一点应 该明确,我们应把\"取法于课内,巩固积累于课外\" 视为复习备考的最基本原则。
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关键是注意以下四点:
  1.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和英语词语的意义及用法,从文章整体及具体语境两个方面弄懂实词的意义,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2.弄懂复句中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
  3.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中心句,弄懂蕴含丰富语句的表层与深层含义。
  4.注意句子的比较分析,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其意义上的差别

我们知道翻译的基本要求是 \"信\"、\"达\"、 \"雅\"。即: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 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关键要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英语也是如此。理解词语含义都必须结合语境,至于文意整体把握方面的考查,就更离不开原文,离不开语境。

从上面的文言和英语比较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在这些语法和问题上和文言文有着极其相近的地方。所以有必要通过两者的比较学习,“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从中得到教与学的两相收获,特别是对学生而言,学习两门课程,可以相辅相成,查漏补缺,从比较鉴别中获得实质的进步。

综上,为了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应提倡注重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强调知识综合。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应努力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鼓励创新思维。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拓宽学生思路。要努力探索新方法、新手段,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里接受教育,真正调动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把课堂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