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文体( ⊙ o ⊙ )啊!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如《马说》一文就陈述了作者对人才问题的看法。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古代的文体呢?写出来并作简要阐述。简要( ⊙ o ⊙ )啊!

解答:

1、论

论是议论,它的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论的任务主是要论证某一问题、某一人物、某一事理的是非得失。贾谊的《过秦论》一般地被认为是我国最早一篇“论”体文。其余的如范慎的《神灭论》、柳宗元的《封建论》、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贾谊论》等也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论体文。

2、说

说是说明,它的说理方式是以解释为主。它的任务是阐述、说明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道理。“说”这种体裁大则可以说天,小则可以说一事物,但一般不用这种体裁来评论人物和重大的政治问题。不过有时“说”与“论“的界限也不十分清楚,如柳宗元的《天说》与刘禹锡的《天论》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3、辩(辨)

辨的特点是驳正一个错误的论点或辩证某些事实。辩是非、别真伪是它的重要任务。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等都是著名的辩体文。

4、原

原是探源的意思。就是对一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加以考察、探讨。一般说来,“原”这种体裁理论性比较强。如韩愈的《原道》,皮日休的《原谤》、《原刑》,黄宗羲的《原君》、《原臣》等都颇有影响。

5、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但好的寓言都应该富有哲理性,只不过是寓言讲哲理不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而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或将动植物拟人化以达到说理的目的。先秦诸子中已有大量的寓言,如《庄子》、《韩非子》、柳宗元的《三戒》等都是著名的寓言。

6、书信

书信按照应用范围可归入应用文,按照表达方式少数书信可归入抒情文,大多数书信应归入论说文。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韩愈的《答李翊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可以看成是论说文。

7、赠序

这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文体。按照应用范围来划分,可归入应用文;按表达方式来划分,可归入论说文。如韩愈《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等。

8、奏议

奏议是臣子给皇帝的书信,按应用范围可归到应用文中去,按照表达方式可归到论说文中去。从语言形式上盾,有的是骈文,有的是散文。

奏议又可公为(1)上书(2)疏(3)表(4)封事(5)札子(6)对策。其中“封事”是一种机密文件,要直呈皇上,还要密封,防止泄漏,如南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札子”是宋代产生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议论政治得失,提出某种建议。“对策”应看成是奏议的一个附类。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简策之上,令考生回答,称为策回。考生回答问题的文章叫对策。如汉代董仲舒的《对贤良策》、宋代苏轼的《教战守策》等。

9、诏令

是皇帝对臣子的公文,战国时通称“令”、秦朝通称“制”,汉代分为“策书”、“制书”、“诏书”、“诫敕”四类。

诏令的应用范围属应用文,语言表达形式属于论说文,也有用四六句的骈文。

10、檄文

檄文是一种文告,内容往往是扬己这长,揭人之短。它的语言形式有散文,也有骈文。按应用范围来分,它属应用文,按表达形式应用归入论说文。

以上十种,是古代论说文的主要形式。

(三)杂记文

古代杂记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川、景物、人事记,一种是笔记。其中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其特点是篇幅短小,长者不过千八百字、短者则寥寥数语。其内容则是五花八门,有历史掌故、遗闻轶事、文艺随笔、人物评论、科学小品、志怪杂录、读书杂记等。从整个笔记内容来看,主要有三类:1、神话故事、传奇;2、掌故轶事、风土民俗;3、名物训诂、资料考证。

(四)应用文

除了论说文中的书信、赠序、奏议、诏令、檄文就应用范围可归入应用文之中外,应用文尚有如下几类:

墓碑、墓碣、墓表;2、墓志铭;3、纪念碑;4、祭辞、诔;5、铭箴、赞颂。这些东西在现代已无意义,在古代则是常用的应用文。



骈体文



骈体文又叫骈文。是受了汉代辞赋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魏晋地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成了文章正宗。唐代一般把它叫“时文”,用来和古文相对。自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这种文体就衰落了。因为这种文体通常多用四字句或六字句,从晚唐开始又把它称为“四六”或“四六文”。直到清代,才开始把它叫做“骈文”或“骈体文”。骈体文在语言形式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语音方面讲究平仄相对。

语句方面讲究骈偶和四六。

词汇方面讲究用典和藻饰。



古代文体汇编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说明,描写,情绪

2、“铭”是古代刻于碑版或器物上用以称功德或申鉴戒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内容多简短,特别是刻于器物上申鉴戒的铭文,文字短小精悍却构思精巧,内容朴素而义理深邃,形式活泼且易诵易记,对我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有很大的启示,很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玩味。

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3、“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4、“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 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5、“书”指一般书信。“书”在内容上往往同“说”相同,辨析事物,解释义理,二者常常在叙述中表明观点、见解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6、“序跋文”序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多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例如《〈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7、“赠序文”文体一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称为赠序。例如《送东阳马生序》。这类文多为颂赞勉励之辞。
8、“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
9、“曲”: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是配乐的长短句。它由词演化出来,兴起于金元时代,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的使用口语。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10、“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写词又叫倚声填词。词产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诗的演进与发展。词与诗比较,更集中于抒情,极少叙事的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其格律限制比诗更严格。词有词牌,词牌一定了,每首词就有固定的字数、固定的句数、固定的平仄用韵。一种词牌有一种词牌的“三固定”,它是丝毫不可随意的。要想填词或解决词方面的问题,就要熟悉各种词牌的格律,否则是无法办到的。词虽然在内容上无法分类,但按着字数的多少又可划分的: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可分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可分三叠、四叠……词除了上面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外,每种词牌的内容大体上也固定,要抒发什么感情也是有讲究的,这些都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