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的袁崇焕是一个怎样的人?谢谢!
历史
解答:
袁崇焕(1584-1630),明末抗清名将、军事家。字元素。今广东东莞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他治军有方,善于作战,曾在宁远大败清军,却被阉党的残余势力所害。
一、毛遂自荐,关外御敌
袁崇焕在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福建邵武县知县。但是他的志趣在军事方面,酷爱阅读历史兵书。所以,在任期间,他经常拜访一些从东北边塞退役回闽的年老士兵,向他们打听东北的地理、地势,还询问边塞军队的设防、训练、作战等各种情况。
天启二年(1622)正月,御史侯恂建议破格使用袁崇焕,提升他为兵部职方主事。不久,东北局势恶化,守卫广宁(今辽宁北镇)的14万明军抵挡不住后金的进攻,守将竟弃城逃入山海关内,宁远(今辽宁兴城)以北全部陷落。明廷闻讯,廷议扼守山海关。袁崇焕立即单骑到山海关,认真考察了那里的情况,说:“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守住此地。”廷臣更加称赞他的才能。于是越级提升为佥事,指挥关外的部队,拨库银20万两给他招募军队。
当时关外的地方,已经全部被哈喇慎各部族所占领,袁崇焕于是驻守关内。不久,各部族归附,经略王在晋命令袁崇焕移驻中前所,监督参将周守廉、游击左辅的军队,管理前屯卫的事。不久,孙承宗镇守山海关,更加倚重袁崇焕。袁崇焕对内安抚军民,对外整饬边防战备,成绩非常显著。
二、加强防卫,宁远大捷
天启三年(1623)九月,孙承宗接受了袁崇焕的主张,决定驻守宁远,命令满桂和袁崇焕前往修筑宁远城。第二年工程完竣,宁远便成了关外的重镇。满桂是优秀的将领,而袁崇焕勤于职守、发誓与城共存亡,又关心部下,将官士卒都乐于为他尽力。1625年夏,收复了锦州、松山、杏山、大凌河、右屯、小凌河,从此宁远又变成了内地,收复了200里疆土。十月,孙承宗被罢了官,高第接任,主张撤除守边部队,而袁崇焕说道:“我是宁前道,在这里做官,应当死守这里,我一定不撤走。”高第没办法,责难他,于是撤去锦州、右屯、大凌河、小凌河和松山、杏山的工事,把屯兵全部迁入关内,丢弃了米、粟十多万石。而民兵沿途死去、逃跑的很多。哭声震动了旷野,民众怨恨而士气更加不振。袁崇焕便请求回家守制,不准。十二月,他被晋升为按察使,照旧管理公事。
1626年正月二十五,努尔哈赤知道锦州一带防守撤除,便调整部署,组织人马,兵分四路,重新对宁远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企图一举拿下宁远城。袁崇焕命令设置在城墙四周的大炮全部投入战斗。哪里敌军多,就向哪里开炮。炮手都是袁崇焕从福建挑选来的,炮打得又快又准。在明军猛烈的炮火下,清兵损失惨重,四员大将当场阵亡,努尔哈赤本人也被打成重伤。袁军出城杀出三十余里,歼敌军一万余人。
三、奸佞当道,屡受排挤
袁崇焕在解了宁远之围之后,也渐渐骄傲起来,和满桂不和,提出要把他调往别处,于是朝廷召满桂回去。又派王之臣专守关内,关外交给袁崇焕,后来王之臣也被召回。
努尔哈赤在宁远败回沈阳后,伤、病并发而死。袁崇焕派使者前去吊唁,借机观察对方的情况,以利再战。朝廷内部魏忠贤指使他的党羽抨击袁崇焕,无耐,袁崇焕请求辞官回了家。
四、重入京师,功臣冤死
不久,熹宗驾崩。崇祯帝即位,魏忠贤伏法。廷臣争相请求召用袁崇焕。
崇祯元年七月,袁崇焕入京师,他计划五年之内,金辽地都可以得到收复。听了这话,崇祯帝对袁崇焕说道:“等收复了辽地,朕不会吝惜封侯的赏赐。”言罢,皇帝下去休息,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五年能收复辽地?”袁崇焕随口说道:“皇上焦急劳累,姑且用这话安慰他罢了。”许誉卿说:“皇上英明,怎么可以随意应付?他日按期责问成效,怎么办?”袁崇焕自觉失言。
1629年,大清兵数十万分道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军出战清军,双方互有杀伤。清军杀入遵化、三屯营被攻破,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自尽,大清兵越过蓟州向西进发。此时,朝廷内部谣言四起,魏忠贤旧部及与袁有旧仇的人说是袁崇焕与敌方内外勾结,崇祯帝信以为真,中了大清设下的离间计,便把袁崇焕下了诏狱。崇祯三年(1630)八月,袁崇焕在市中心被施以磔刑(肢解),其兄弟妻子都被流放三千里,抄了家。袁崇焕没有儿子,家里也没有多余的财产。天下的人都觉得他冤枉。
袁崇焕刚死,祖大寿兵败,武经略满桂战死。自袁崇焕死后,边关的事更加没有人管理,明朝的灭亡也就注定了。
参考文献:2005年1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中国历代名将》532-536页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