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谁能告诉我完整的春秋发展,尤其是宋,吴,越三国的
解答:
春秋初年的政局
在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多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晋、楚、秦、鲁、宋、郑、卫、陈、蔡、吴及越等国。
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动乱的中原局面
春秋时期,天子共主的地位,此时已名存实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经过去,社会进入了一个动乱的时代。
动乱的中原局面,给周边少数族以发展的机会。
占有西周旧地的西戎继续威胁着东周;
居住在今山西、陕西北部,河北西北部以及内蒙古等广大地区的狄族,也逐渐向内地发展,威胁着中原的安全;
居住在今河北、山东境内的戎族部落以及河北东北部直到东北地区的山戎,与齐、燕等国多次发生战争;
在江汉流域被周人斥为南蛮的荆楚,在臣服了周边诸部之后,势力迅速强大,力图向黄河流域争夺土地。
最初称雄的郑庄公,终因建国不久,随后又发生内部争位的斗争,实力被削弱,没有能力对付这种局势。继郑之后,先后崛起了齐、晋、秦、楚和以后兴起的吴、越等较强的诸侯国,他们励精图治,积极从事霸业活动。
齐国改革内政
齐国在今山东省的北部,是东方一个大国。它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渔盐和矿藏,从太公开始,就“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到了春秋年间,农业、手工业,特别是冶铸、纺织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公元前685年(周庄王十二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管仲从“富国强兵”的目的出发,在整饬旧制的基础上,对各项制度加以改进。
在政治、军事方面,基本上维持“国”、“野”分治的制度,在“国”中设置二十一乡,其中工乡三,商乡三,士乡十五。把服兵役的士乡十五又分成三个部分,叫“参其国”(五乡为一军,共三军,国君与国、高二卿各帅一军)。在“野(鄙)”设置五属,叫“伍其鄙”。
各级设官治理,严格实行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以利于老传少习,安心生产。在“国”内采用轨(五家为轨,设轨长)、里(十轨为里,设有司)、连(四里为连,设连长)、乡(十连为乡,设乡良人)的编制,实行政、军合一制度,加强对国家常备军的控制和定期操练,使其成为一支“莫之能御”的战斗武装。为了增加兵员,还提高部分鄙野庶人的社会地位,选拔其中“秀民”充当战士。
楚国日益强大
当齐国忙于对付戎、狄的时候,楚国日益强大,灭了“汉阳诸姬”和邓、申、息等国,又接连发兵攻郑。为了制服南方的楚国,公元前656年(周惠王二十一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曹、郑、许八国军队,首先讨伐依附楚的蔡国,蔡人望风溃逃。于是乘胜进军楚境,讨伐楚国。
楚成王一面亲率大军迎战,一面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双方便在召陵(河南郾城东)订立盟约,齐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此后,齐桓公几次大会诸侯,公元前651年,葵丘(河南兰考)之会,周天子也派人参加。齐桓公霸业达到了顶峰。不久,齐桓公去世,内部争权夺利,虽然此后齐仍不失为一个大国,但霸业却骤然衰落了。
楚北进中原受阻后,先把注意力转向东方,灭掉玄等小国,势力扩展到今豫南、皖北地区。随之趁齐霸业衰落的机会,又向中原扩展。这时,依附于齐的郑国投靠了楚国。宋襄公不自量力,妄图接替齐桓公的霸业,于公元前638年率军伐郑,与楚的救兵相遇于泓水(河南拓城北),宋败。此后,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都看风使舵,陆续倒向了楚国。
晋文公即位
正当南方的楚国势力北向中原发展的时候,北方的晋也已成为强国,两国之间又展开了争夺中原霸权的斗争。
晋献公(公元前676~前651年)执政时,削除了一批同姓宗族,重用有军功的异姓卿大夫,加强了公室的权力。继而积极开拓疆土,灭霍(山西霍县)、耿(山西河津)、魏(山西芮城)等国,又战胜了骊戎,打败了北狄,领地发展到黄河西岸和南岸,成为北方大国。此后,晋国统治集团内部进行了激烈的争权夺利的斗争。
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重耳回国即位,就是晋文公。他执掌晋国大权以后,重用狐偃、赵衰等人,推行“弃责薄敛”、“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经济措施和“举善援能”的用人政策,创造了从事霸业活动的条件。
城濮之战
就在晋文公即位的同一年,周襄王被其弟叔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晋文公抓住这个时机,约会诸侯用武力平定了叔带的叛乱,恢复了周襄王的地位,博得了“尊王”的美名。接着又用全力南向与楚争霸。
那时,一度附楚的宋国,首先摆脱楚的控制,依附了晋国。楚国为了保持在中原取得的优势地位,联合陈、蔡等国,出兵伐宋。晋国也在宋、齐、秦等国的声援下,于公元前632年,向楚的附庸曹、卫进攻,迫使楚军北上,于是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战斗以晋胜楚败而告结束。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河南原阳西南),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从而成就了霸业。
秦穆公独霸西戎
在晋文公称霸中原以前,地处西方的秦国也逐渐强大起来。西周后期,嬴秦仅仅是一个“西垂大夫”。平王东迁时,秦襄公护送有功,开始封为诸侯,划岐以西作封地。以后秦与戎狄不断战斗,巩固和扩大了地盘,都于雍(陕西凤翔)。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穆公时(公元前659~前621年),国势日盛。公元前627年,秦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派军偷袭郑国,不料行军途中被发现。秦遂灭晋盟国滑(河南偃师)而归。晋出兵截击秦军,爆发了殽(河南渑池西)之战,秦军陷入了晋军的包围圈,全军覆没。此后,秦连续几次出击晋,一直没有占到便宜。
秦军东进的企图受阻,于是转而向西发展,进军戎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取得了独霸西戎的地位。秦在西方的发展,加速了与戎族人民的融合。
楚国争霸
城濮之战以后,楚北上再次受阻,转而向东发展。占领淮南等地。楚庄王即位后,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讲求得失,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生产,从而为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北上,在周的直辖区耀武扬威,并遣使问象征王权的九鼎之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
公元前597年,楚军围郑,连攻三个月,破郑都。晋遣兵来救,与楚军大战于邲(河南荥阳东北),结果大败。战后,楚庄王饮马黄河,雄视北方。隔了两年,楚又借故围攻宋国,迫使其屈服。这时,中原诸小国,又相继依附楚国,楚庄王一时做了中原盟主。
晋、楚争霸,战争持续了百余年,给中原各国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双方也打得精疲力尽;同时,争霸战争又激化了本国阶级矛盾和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各国逐渐无力外顾,于是在两大霸国之间出现了所谓“弭兵”的活动。
首次结盟
春秋时代,先后召开过两次“弭兵”会议。
第一次在公元前579年(周简王七年),由宋国执政华元发起,约合晋楚,于宋相会,订立了彼此不使用武力,共同讨伐违命诸侯的盟约。但盟约订后仅仅三年时间,楚国就公然喊出“敌利则进,何盟之有”(《左传》成公十五年)的调子,撕毁了盟约。公元前575年,晋、楚战于鄢陵(河南鄢陵西北),公元前557年又战于湛阪(河南平顶山西北),结果楚国都失败了。
公元前546年(周灵王二十六年),宋大夫向戌看到了晋、楚两国都不想打仗,其它诸国长期追随晋、楚之后,疲于奔命,更希望和平。
弭兵之会
于是,向戌奔走于晋、楚等国之间,取得了诸侯国的同意,在宋都(河南商丘)举行了有十四个国家参加的弭兵大会。赴会的楚人暗中藏甲,在会上争先歃血,晋无力阻挡,只好让楚国主盟。
会议主要作了“晋、楚之从交相见”的决议,即除齐、秦两大国和滕等属国外,原来晋的属国和楚的属国,现在变成楚晋双方共同的归附国,对两国尽同样的义务。晋、楚两大国利用弭兵会议,互相瓜分了霸权,形成了均势。在以后的四十多年中,中原战争减少了,人民获得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客观上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弭兵之会以后,晋、楚争霸已近尾声,齐、晋、鲁等国的新兴势力与公室旧势力之间,正展开激烈的夺权斗争。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两国,积极从事霸业的活动。
吴国发展
吴在今江苏南部。在寿梦时,与中原的晋国建立密切的联系。当时楚国亡臣申公巫臣逃到晋国,为晋建议联吴攻楚的策略。晋遂派巫臣到吴国,教吴人以射御乘车和先进的战术,使吴开始有力量与楚相较量。
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5世纪初,吴王阖闾执政,在楚国亡臣伍子胥的协助下,进行了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同时,又任用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孙武,发展了吴国的实力。于是派大军更番袭扰楚国边境。
到公元前506年,吴与唐、蔡联军大举攻楚,到达豫章。进而与楚军相遇于柏举(湖北麻城),结果楚军大败。吴军乘胜追击,攻下楚都郢(湖北江陵纪南城),楚昭王仓皇逃走。楚人面对强敌奋起反抗。同时,吴国内部发生了贵族争夺权位的斗争,越国又趁机攻入吴都,造成吴国的后顾之忧。加之,楚大夫申包胥到秦求救,秦出兵救楚,最后吴军大败。从此,吴国国力大大削弱了。
越国发展
越在今浙江北部,本是越族的一支,建都会稽(浙江绍兴东南)。
公元前6世纪中叶,越还是楚的属国。楚为了制服吴国,助越攻吴,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吴与越交战,吴兵败,阖闾死。子夫差即位,立志报仇。
公元前494年,大举攻越,越王勾践大败,卑辞乞和,情愿称臣归附。吴王夫差认为越已失去反攻能力,便一意北上。为了称霸中原,他组织民力,沟通江淮,修筑邗沟城(江苏扬州),基本上建成了从长江至黄河的一段运河,然后挥师北上。
公元前482年,夫差在两败齐国之后,大会诸侯于黄池(河南封丘西南),与晋争做盟主。越王勾践在屈服于吴的时候,已定下灭吴的决心。他任用政治家范蠡、文种,实行改革。经过长期准备之后,于公元前482年,趁夫差北上会盟的机会,出兵攻吴。夫差仓皇回军,但已措手不及。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夫差自杀。
勾践踏着夫差的途径北进,大会诸侯于徐州(山东滕县),一时号称霸主。但吴越的霸业,毕竟是尾声了。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