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马的古诗?快!快!

解答:

原文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二、作者简介
王绩:(585-644) 隋末唐初诗人。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仕隋,唐初任太乐丞,后期官归隐家乡东皋山,自号东皋子。思想受庄、老及魏晋玄学影响,赞美嵇康、阮籍、陶潜,嘲讽儒教。一生惟以饮酒为乐,鄙弃功名富贵。诗歌既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流露出颓放弃世的情调。《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等,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感情。《野望》抒写诗人在社会变革时的彷徨苦闷以及寻求解脱的心情,写景工致,冲淡疏朗,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秋夜》写与朋友相逢的喜悦,语言清新平淡,是一首成功的五绝。他的诗没有沾染宫体诗的脂粉气,朴素自然,风格澹远,一扫六朝靡丽之色。原有集,已佚。今存明人辑《东皋子集》3卷。
三、创作背景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四、解析
《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写秋日傍晚的山野景色,抒发隋唐易代的感触。此时,作者虽已过着隐居生活,但反映在这首诗里的思想感情却透露出彷徨无依的苦闷。而这种思想感情又是借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流露出来的。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皋,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北山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薄暮,傍晚。徒倚,徘徊的意思。依,依托,归宿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语。流露了诗人失意后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此为首联,抒情言事。
  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写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极目远眺,高风送秋,黄叶飘落,满目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愈显得萧瑟。而举目四顾,“牧人驱犊,猎马带禽”与树色山光构成了一幅山野晚秋图。空旷、辽远、静谧、清凉的北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镜头,带着田园式的牧歌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树色山光、色调和谐,远景近物、相映成趣,静态动态,互为陪衬。诗人笔下的景物中流露出了于淡淡的苦闷中夹杂着的安然恬静的悠闲乐趣。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诉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能追怀古代的隐士柏夷、叔齐,表示自己在隋唐易代之际,怀有伯夷、叔刘那样的心情。尾联“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诗句)缘景抒情,情与景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的首、尾两联抒情,中两联写景。高风送秋,黄叶飘落,夕阳西沉,余晖渐息,这正是触发诗人失意归隐后彷徨苦闷的心境的媒介,而牧人驱犊、猎马带禽的田园景致,又逗起了诗人归隐之后于恬淡悠闲的生活情趣中产生的淡淡的愉悦;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诗人登山临水之际不能不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又不能不缘情写景,因此中间两联所写之景就必然是以诗人所怀之情为胚胎的。诗人苦闷与愉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因无山野晚秋景致的点染得到了加深,而山野晚秋的景致也因诗人的这种复杂感情的注入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的,彼此渗透,合而为一的。这就是所谓情景交融。
  自齐梁以来,诗风大多浮艳华靡,至唐初其遗风不衰,淫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艳情诗统治诗坛,而王绩的《野望》一洗轻靡华艳的诗风,以其平淡疏野,清新朴素而拔出流俗,读来确使人耳目一新。
  自建安到南北朝,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律诗就已蕴酿着了,及至初唐的沈全期、宋之问“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律诗遂以定型。而早于沈、宋数十年的王绩已经在当时就写出了《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足见他对唐代五律的形成有一定贡献。
  总之,《野望》从内容上拜,脱尽六朝气习,写景抒朴素自然;从形式上看,可以说是唐初罕见的五言律诗,实开唐代诗风之先,它确是初唐诗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五、点评`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六、译诗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