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把钱叫盘缠?
解答:
我们在前人文字里见到的“盘缠”,大多专指旅费。中国古时大部分的朝代里,民间都是使用铜钱作为货币的。如果要出行,就得多带些铜钱,于是
用细绳把钱穿起来,这种细绳叫“贯”,通常把穿在一起的一千钱叫一贯钱或一吊钱。旅途中把几贯钱缠在身上,盘在腰间,既安全,又便于花费时计算,所以管旅费叫盘缠。
盘缠一般是很重的,如名戏《十五贯》中提到的十五贯钱,算来就是一万五千个铜钱,缠在身上,又要赶路,又要防贼,真是个力气活。有句成语形容有钱叫“腰缠万贯”,但若真在腰上缠一千万枚铜钱,我们是肯定要坠倒的。
盘缠又有“费用”和“供养”的意思。原来古时歌伎、伶人表演时多以锦缠头,观众看完演出便以罗锦为酬,这个酬劳称为“缠头”,如白乐天《琵琶行》:“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后来世事艰难,伎多沦落为妓,四处去讨生活,如鸟儿盘绕觅食,于是有了指出去打工、养活自己的“盘缠”,并成为各行业的共同用语,如形容樵夫的生活是“一担干柴古渡口,盘缠一日颇优游。”
参考文献:沈阳杂志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