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社会实践论文

网络对中学生的危害

解答:

网络对中学生的危害 (第一篇参考文章)

一、有利的一方面

1、主要是较快的方式获取了最新的信息。

2、网络上开辟了另一种人际交往方式,对青少年用 户的人际关系有了良好的影响。

3、青少年受到网络这一新鲜事物的刺激,比没有接触过网络的青少年更有创新精神,往往有助于学习,且不会出现“书呆子”现象。

二、 上网的危害

1、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 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 在的巨大威胁。

2、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 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3、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 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利弊的区别在于你如何运用它,以及如何合理安排好时间。如果是用于成天打电子游戏,不分昼夜,肯定是弊。如果用于学习:利大于弊。如果用于聊天、游戏:弊大于利。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互联网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当前,网络不仅是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甚至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我国的计算机互联网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也极其迅猛。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国内上网用户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其中,85%以上是青少年群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是高学历未婚男性青少年。如此众多的青少年上网都看些什么呢?互联网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青少年上网,是有益还是无益呢?

中国社科院的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高中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占小学生的25.8%。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调查还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

调查报告还显示,近80%的青少年用户从1999年开始使用互联网。上网比例最高的是家里(58%),其次是在网吧(20.45%)和父母或他人的办公室(15%)。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青少年经常使用的门户网站为新浪、搜狐、163.COM。青少年用户上网,60.3%的时间用于大陆中文网站,25.2%的时间用于海外中文网站,14.5%的时间用于外文网站。完全不限制子女上网的父母占8.4%,大多数父母控制子女上网时间。

从调查情况看,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超过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48.6%)。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

与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相比较,其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而尖锐。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摈弃和遏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

二、加大力度,逐步实现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权益保护机构的网络化。

三、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加强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工作,正确制定应对措施。

五、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

六、加大宣传力度,使青少年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青少年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七、在网上经常举办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材的活动,吸引青少年的积极参与,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总体而言,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



论网络对中学生的危害及对策 (第二篇参考文章)

徐泽中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对中学生造成危害的几种情况,并针对这些危害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网络防范措施信息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8)11-236-01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时代,互联网以强劲的势头掀起了全
球信息革命的狂潮。根据国家网络中心的统计,截至2008 年1 月17
日,我国网民总人数突破2.2 亿,居世界第一。这股网络热潮也涌入
校园,给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中学生被“网”住,这已经引起了
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了解网络对中学生的
危害,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挽救他们。
一、网络对中学生毒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身体的危害
长时间一个姿势专注于屏幕易导致眼睛疲劳、视力下降,情绪反
常、双手颤抖,还会引起颈椎、腰椎病。有的学生省下吃饭钱上网,加
上活动减少,导致营养不良,食欲不振,影响身体发育。
(二)对学习的危害
中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学习时间被挤占,造成习兴趣降低,学
习成绩下降,久而久之,学业荒废。
(三)对性格、道德品质的危害
中学生上网,特别是去网吧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上色情网站
几乎是他们的全部内容。聊天充满刺激、浪漫和激情,可以随心所欲,
海阔天空说大话,说谎话,可以交天南地北的网友,很多学生身陷其中
不能自拔,这使中学生受伤害的机率增加,因会网友离家出走而被骗、
被劫、被害的事时常见诸报端。网游多为血腥残酷或危险的的砍杀、
对打、暴头、爆破、枪战、飚车等内容,故事情节多为错误的,色情的甚
至是反动的,长时间沉湎其中,会造成青少年逃避、孤僻、抑郁的性格;
学到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勾心斗角的手段;灌输的自由主义、享乐主
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长期玩
这类游戏,易形成冷酷无情、狭隘自私的性格。网上的色情网站无处
不在,很多中学生禁不住诱惑,偷偷浏览色情图片、视频,造成中学生
道德水准下降,诱发卖淫嫖娼、强奸等事件的发生。中学生的思想道
德观念还没有成熟,长期大量的接受这类网络信息,严重危害着青少
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左右着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准
则,如果顺其自然,将成为被受网络毒害而垮掉的一代。
(四)对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危害
因长期淹滞于网络世界,进行的是人机对话,面对的是冰冷的机
器,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训练。适应社会的能力下降,在现实社
会中的人际交往中碰到冷遇和挫折时,不能积极应对,只知从网络中
求得解脱,久而久之易造成思维方式异化,人际关系紧张。
(五)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
现在的一些网络游戏打着免费的旗号诱使学生玩儿,但在玩的过
程中其内容不外乎练级和买装备,每增加一种本领或获得一种装备,
都要金钱铺路,否则,在游戏中就地位最低,任人宰割,寸步难行。这
就抓住学生寻求新奇刺激,争强好胜的心理迫使学生不停地往里投
钱,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多,费用也在不断增高,使得学生成天想着怎样
弄钱而无心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早餐、午餐费用里节省,向同学
借,向家长骗甚至抢劫、偷窃来解决上网问题。
二、防范措施与对策
(一)政府立法,规范网吧经营者的行为
虽然,现行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不准进营业性电子游戏机
室”的规定,国家对电子游戏机室的经营者也有相应的法规来管理,而
在互联网络中,色情和其它有害资讯比电视、电子游戏多出无数倍,但
教育行政部门对在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上网时学生应
遵守什么规则,老师在指导学生上网时应怎样做,社会、家庭在监管中
应起什么作用等,一些具体的规则到目前为止仍然是空白。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一条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利用通讯、计算机网络等方式提供危害未成年人的内容及其信息。我
们可以根据我国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小)学生守则》等有
关法律法规,制订一些行为的指引和规范。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制定
相应的法规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面对网络上良莠参杂的
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
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
担起保护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
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
(二)家庭、学校立规,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制订学生上网(包括在家
或其它场合上网)守则
1.在家或网吧上网必须经家长同意并有家人陪同。为保护视力,
上网一般不超过45 分钟。
2.不准用个人网页或电子邮件发布反动的言论,不准在网上下载
反动言论进行传播。
3.不准使用“黑客工具”软件,不准编写攻击他人网站的病毒程
序。
4.不准进入色情网站,不准进无聊的聊天室。
5.不准玩带赌博性质或暴力性质的互动游戏。
(三)正确引导,提高学生选择和免疫能力
网络对中学生来说即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因势利导,帮助学
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21 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下一代。
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
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
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
障碍而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
生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积极疏导。首先,是防
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
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
是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
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家长
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
网络虽然会带来各种危害,但它也并非洪水猛兽,说到底它只是
一个各种信息的载体,只要方法得当,因势利导,它就会成为一个汲
取知识的大海。只要社会、家长、学校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就能为中
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 摘录: http://dhgbzx.lyge.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75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ZSL2008321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