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施陶芬贝格
历史中有没有施陶芬贝格生卒年记载?
解答:
克勞斯·菲利普·瑪麗亞·查士丁尼·申克·馮·史陶芬堡伯爵(Claus Philipp Maria Justinian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 ,1907年11月15日-1944年7月20日),德國中級軍官,他在策劃暗殺阿道夫·希特勒的行動中是一個重要人物(他把內裝著定時炸彈的皮箱置於希特勒身旁桌腳的地面)。
克勞斯·馮·史陶芬堡(Claus Schenk von Stauffenberg,1907年-1944年7月20日),德國軍官,出生於一個南德國貴族家族,他是在策劃暗殺阿道夫·希特勒的行動中的一個重要人物。
陸軍上校克勞斯·馮·史陶芬堡伯爵出生在德國斯圖加特附近的小城耶廷根。史陶芬堡繼承了家族的高貴血統,品學兼優,歷屬第十七騎士團,德勒斯登步兵學院,羅姆衝鋒隊,第六坦克旅。他是家裡三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從小生活在斯圖加特符騰堡國王的宮廷和其家族的勞特林根宮殿里,並接受私人教師的傳統教育。
他相貌堂堂,體形優美,學習和體育都極出色。由於騎術精良,他曾是德國奧林匹克運動的馬術代表隊成員。雖然有軍人家庭背景,史陶芬堡卻表現出了對文學藝術的強烈興趣,能說一口流利的希臘語與拉丁語。一段時間內,年輕的史陶芬堡曾考慮過從事音樂事業,後又想搞建築
一戰爆發時,剛滿7歲的他為德國軍隊在戰場上的勝利歡呼,還寫詩歌頌揚德國精神;但同時他也見到母親為在戰場上的親人擔憂的神情。經歷了貴族家庭的奢華生活和德國戰敗後的衰敗,史陶芬堡曾感慨萬千:「我的德國不能這樣沉淪下去,總有一天她一定會重新強大的。」
與當時大多數貴族子弟一樣,史陶芬堡選擇了從軍振興家族和國家的道路。1926年,他加入了具有悠久傳統的第17 騎士兵團。他的軍官生涯始於德勒斯登步兵學校,在學校里他通常是模範學生。1929年,他以最優的成績從軍校畢業,返回第17 騎士兵團。1930年,史陶芬堡被擢升為少尉。
1933年,希特勒上台。年輕的史陶芬堡也被納粹所宣揚的所謂國家社會主義和希特勒的「個人魅力」所迷惑。面對虛弱的魏瑪共和國和混亂不堪的德國社會,他和當時的大部分人一樣,傾心於納粹的綱領和口號。1936年,史陶芬堡全家遷往柏林,於1936年~1938年間在柏林軍事學院深造。1939年,他被調至德軍總參謀部。
在德國進攻波蘭揭開二戰序幕之前,史陶芬堡第一次接觸到秘密組織「反抗力量」。在隨後的兩年內,希特勒橫掃歐洲,其間,「反抗力量」曾策劃多起暗殺行動,但總因為種種原因而未能成功。
這時,史陶芬堡雖然對希特勒的狂妄自大非常不滿,但直到1941年之前,他對於刺殺希特勒是否能夠改變德國的未來並不確定,所以並沒有更多地參與刺殺計劃。
在希特勒撕毀條約進攻前蘇聯之後,殘酷的戰爭事實才說服了史陶芬堡和其他將領,「傻子指揮戰爭,希勒特在濫用軍隊」。
1943年初,史陶芬堡被派往北非突尼斯。他曾經寫到,他之所以報名去前線,為的是離開這個到處是蠢材的國家。但英軍的一次低空轟炸讓他失去了左眼和右手,左手也只剩下三個手指。
在被送回德國療養的過程中,史陶芬堡的「倒希」的信念愈發堅定。這段時間內,他與柏林的「反抗力量」頻頻接觸,不過,史陶芬堡還是希望先贏得戰爭,然後在凱旋之際清除希特勒。
1944年6月6日,盟軍諾曼第登陸,開始了對納粹德國的大反攻,德軍將領普遍意識到敗局已定,但希特勒仍在作決一死戰的準備。史陶芬堡和「抵抗力量」認識到,除掉希特勒是唯一可以與盟軍進行和平談判的條件。
在幾次刺殺行動都沒有取得成功之後,史陶芬堡意識到,最理想的刺客人選便是他本人,因為只有他可以接近希特勒本人。他最終選擇了對惡魔元首的「背叛」。
1943年初,史陶芬堡遠赴北非突尼斯戰場指揮一個裝甲師。1943年4月,他在戰鬥中失去左手兩個手指和整隻右手,左眼重傷,右眼破裂完全失明。由於無法在野戰部隊繼續服役,史陶芬堡奉調回國。 戰爭的殘酷使史陶芬堡的思想徹底轉變。
正是這樣一個深受傷殘折磨的軍人,四次身背炸藥試圖行刺希特勒
諷刺的是,刺殺希特勒的主謀,B集團軍群參謀長斯派達爾中將,卻由於「坦白從寬」,活到戰後,還靠鼓吹「隆美爾領導他刺殺希特勒」榮升西德陸軍總長,北約中歐地面部隊司令。
「我們神聖的德意志帝國萬歲!」這是史陶芬堡上校留下的最後一句話。
史陶芬堡刺殺希特勒的原因並不是希望早日結束戰爭,而是希望能夠單方面和盟軍和談,從而全力進攻蘇聯!
所以,歷史對於這位殘疾軍人的評價始終充滿爭議。
今天,德國有數千街道、學校、廣場甚至火車站都以「史陶芬堡」命名。
在納粹統治時期,絕大多數德國人對反抗運動很不理解。甚至到了1952年,也只有20%的德國民眾贊同反抗納粹統治。戰後,仍有不少德國人將史陶芬堡視為「叛國者」,認為他破壞了德國人「忠於職守」的傳統。
德國前總統約翰內斯·勞在1994年曾這樣說,「不要把1944年7月20日的那些人視為英雄,而應把他們作為在矛盾中的人去理解。重要的是,對於他們的錯誤和疏忽不要視而不見。」
但在2004年6月,時任德國總理施洛德在諾曼第登陸60周年儀式上宣布,史陶芬堡等人的行動證明,早在德國戰敗前一年,一些德國人已在試圖結束納粹統治。言下之意,德國人也有自己的反納粹英雄。
2004年7月20日,德國為這次未遂的暗殺行動舉行了60周年紀念活動。施洛德稱讚史陶芬堡等德軍軍官為所有德國人做出了榜樣。
對此,波蘭歷史學家魯奇涅維奇卻認為,即使史陶芬堡刺殺希特勒的計劃成功,被納粹德國佔領的國家也不一定會受益。 「史陶芬堡曾經說過,他們將保留邊界原狀,其中包括根據1937年希特勒和前蘇聯條約德國從波蘭攫取的大片土地。所以,即使史陶芬堡成功了,波蘭也會失去它的大部分領土。"
有人對施洛德的動機提出質疑。他此前曾公開宣布,德國不會再受到歷史鎖鏈的束縛,而應像其他民主國家一樣,維護其國家利益。史陶芬堡也許只是一件衣服,可以在60多年後用來遮蓋那段不光彩的歷史。
可是,他仍然是一位活在人們心中的英雄。
在全德國都瘋狂地追隨法西斯意志的時代,36歲的殘疾軍官用自己殘破的生命挽救民族的尊嚴
YOU DID NOT BEAR THE SHAHE YOU RESISTED SACRIFICING YOU LIFE FOR FREEDOM JUSTICE AND HONOR _________ From the German resisjance menmorial BERLIN
為了自由,正義,和榮譽,放棄生命並不可恥
参考文献: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B%E5%8B%9E%E6%96%AF%C2%B7%E9%A6%AE%C2%B7%E6%96%BD%E9%99%B6%E8%8A%AC%E8%B2%9D%E6%A0%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