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怎么理解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怎么理解
解答:
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倡导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其要点有二:(1)不管情况发生多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必须永远坚持,决不能背离和丢弃。(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革命实践的产物,坚持和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必须以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决不能把它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15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教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运用和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告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现实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作用,必须以新的历史条件和客观事实为转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深入地研究现实社会主义的新情况和新特点。邓小平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的伟大科学成果,因而它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如何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问题上,邓小平一贯强调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老祖宗不能丢”;二是结合实际“搞清楚”。“老祖宗不能丢”,指的是不能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实际“搞清楚”,指的是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继续推向前进。邓小平的这两个基本原则,极其深刻地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的辩证统一,生动展示了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的光辉思想。
那末,邓小平是怎样以现实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呢?
第一,以世界格局和时代主题的新变化为转移,确立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心和基点
正确认识世界局势,科学把握时代主题,是制定社会主义运动战略策略的前提。在《共产党宣言》等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性文献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19世纪初中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大世界基本势力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通过对当时各国工人革命运动的深入考察,得出了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结论。由此,制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任务和目标: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无产阶级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无产阶级的远大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建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一个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85、293、294页)列宁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本质、特点和分割世界趋势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在当时的时代主题地位,由此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任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战略策略。这些依据于当时世界格局和时代主题而确立的基本理论,无疑都是正确的,成为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理论指导。
冷战之后,世界格局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时代主题也逐步发生了转移。在这样一种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否正确把握时代主题,直接影响到对现实社会主义运动战略策略的正确制定。
邓小平十分重视以冷战之后世界格局和时代主题的新变化为转移,确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心和基点。他精辟指出,当代世界战争的因素虽然还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发展,这就是世界绝大多数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不希望战争,追求和平。因此,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发展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这就是新的世界格局和新的时代主题。而在这种新的世界格局中,核心是经济发展。(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105页)邓小平在80年代中期通过对国际局势进行实事求是的梳理而得出的这一科学结论,为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发展变化所证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改变了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的局面,“两极世界”变为“多极世界”。和平与发展,愈益成为不可遏制的时代主潮流。在对世界格局和时代主题作出新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邓小平高屋建瓴地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方针,这就是,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同时,中国的发展又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从世界政治意义上说,“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因此,“利用现在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责任。(同上书,128、281页)
第二,以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新变化为转移,通过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得出的科学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是在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们党的历史上,却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就我们党来说,长期存在着脱离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发展要求,企图靠生产关系“大过渡”和上层建筑“大革命”来解决社会矛盾的理论和路线,由此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实践,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日益加剧了矛盾,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以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新变化为转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基本国情出发,邓小平找到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力量解决社会矛盾的正确道路,这就是改革之路。改革之路的鲜明特色是始终把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本依据,作为通过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中心环节。(1)生产关系改革必须密切适应生产力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要求。从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这一基本点出发,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变革的总原则、总方向。(2)生产关系改革必须始终把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放在首位。通过各种有利手段和有效途径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生产关系改革的根本出发点。(3)生产关系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解决我们面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制定改革政策、判断改革是非的根本标准。(4)生产力不仅是生产关系改革的根本依据和根本目的,而且也是上层建筑改革的根本依据和根本目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归根到底是为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条件,创造强大的政治动力。(5)生产关系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上层建筑的领导和保证,这就决定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又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的有机统一,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一个中心”,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雄辩地证明,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正是在坚持这种正确方向的改革中不断得以解决的;社会矛盾在改革中化解,结果是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三,以现代科技革命新变化为转移,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科学技术是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有力杠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预示,一个重要的视角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力,而且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变革力量。《共产党宣言》通过对“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这样一种现实的分析,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3、277页)然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太狭窄了,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造成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造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终将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一个根本因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社会必须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只有大工业和生产社会化的充分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重要任务之一是把科学从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人民的力量。只有在劳动的共和国里,科学才能起到它的真正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在科学技术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历史性的失误。一方面,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不仅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给濒临危机的资本主义带来了某种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对现代科技革命却严重忽视,没有很好地把握机遇,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失去了一次历史性机遇。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长期在落后中徘徊,甚至在与当代资本主义较量中一度失去自己优势的一个根本性原因。
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当代,必须十分关注现代科技革命,以科学技术新发展为转移,实现自我突破和超越,这是邓小平的重要思想。他精辟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文选》,第3卷,291—292页)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阐述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这生动表现了邓小平理论所内在具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邓小平密切关注现代科技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刻影响,把当代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1988年9月,他在会见前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说:“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同上书,274页)这段话,虽寥寥数语,但内涵极为丰富和深刻:既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又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总结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既指明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第一”位置,又强调了不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总之,当代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必须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邓小平的这一重要思想,随着现代科技革命潮流的不断推进和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临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生机勃勃地发展,已经并将愈益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第四,以当代世界两种社会形态关系的新变化为转移,在积极吸纳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中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19世纪初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特点及其本质,得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84页)科学结论。在其后一个多世纪的岁月中,这个结论指引、鼓舞着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夺取了社会主义运动一个接着一个的胜利。
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但它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社会形态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一,适应冷战之后世界多极化格局和科学技术革命潮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若干改革与调整的措施,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具体运作中出现了与自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阶段许多不同的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要求。这就使资本主义国内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乃至化解了资本主义世界内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其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各国由于固守僵化模式而使社会主义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在社会各个层面乃至共产党内部,酿成了尖锐矛盾。在七八十年代改革浪潮中,这些国家的改革又由于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某些改革操之过急,旧弊未除,新弊丛生,从而加速了这些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无疑给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罩上了一层阴影。其三,在中国,在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由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强调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原则,又强调必须大胆冲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从而使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开拓,有力展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内在活力,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面对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曲折和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各种社会政治思潮竞相表演,一些人莫衷一是。在众说纷纭中,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立场和远见卓识,为我们指明了正确方向。一方面,他强调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382—383页)另一方面,他强调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宽广的眼光对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同上书,373页)邓小平这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实事求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无疑是90年代以来,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新格局中,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面临严峻挑战的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然屹立、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的最重要的思想理论保证。
总之,邓小平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本质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正确答案,不是存在于“本本”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创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社会实践之中;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选择的逻辑起点,不是抽象的理论原则,而是符合各国情况的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只有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切实变成对于实际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理论,才能真正寻找到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正确答案,真正走出一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主体内容,也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思想法宝。运用这个思想法宝,我们党成功地开拓了一条充分展示科学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固、张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在改革攻坚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继续运用这个思想法宝,我们才能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沿着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基本方向,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