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好像是"声势志至,鼓蝉可也"是出自哪篇古文上?
80年代中学语文课文一篇古文中学过的。
解答: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这句话再加上这句话前面的一大段文字,现在的选材时都起名为《子鱼论战》
=====
2009年中考考前语文模拟试卷(WQuan/2009-06-10)
(四),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练习:1、解释加点词。
既陈而后击之____ 不鼓不成列____ 三军以利用也____ 声盛致志____
2、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B、虽亡国之君 虽及胡苟
C、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及其未既济也
D、不鼓不成列 鼓儳可也
3,翻译: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_____________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_________
4,宋公作战的两点原则是什么?宋师打败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长勺之战以少胜多,泓水之战却以失败告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有一段记宋楚泓之战的文字(今选本皆作《子鱼论战》),摘录如下: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今河南柘城县西)。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就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耆,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军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译文:
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楚国发兵攻打宋国以救援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抛弃商朝已经很长时间了,你如果想振兴起来,必不会成功;不如不与楚军决战吧。"宋襄公不听。这年的十一月初一,宋襄公的军队与楚军在泓水展开了战斗。宋军已经排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司马子鱼说:"敌众我寡,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宋襄公说:"不可以。"等到楚军渡过河,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趁机进攻。宋襄公说:"不行。"等到楚军完全摆好阵势后,宋襄公才下令出击,结果宋军惨败。宋襄公下肢受伤,他的左右侍卫都被杀死。
战后,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司马子鱼的话,以致吃了败仗。宋襄公说:"讲仁义的人不忍心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自古用兵之道,不在形势险要的地方拦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但是我也不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司马子鱼反驳道:"主公不懂得战争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处于不利地形,又没有摆好阵势,这是老天在帮助我们。乘机发动进攻,不可以吗?即使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况且我们的敌人都是强大的军队,就是年老的敌人也应该俘虏他,不要管他头发斑白,不要管他头发斑白!我们平时教育士兵奋勇杀敌,认识到战败是可耻的,目的就是希望士兵在战场上能勇敢地杀敌,对于受伤但没有完全丧失战斗力的敌人,怎么可以不再杀伤他们呢?假若冷悯那些受伤的敌人,就不如不伤害他们。如果怜惜年老的敌人,那就不如向对方投降。军队本来是按照有利的时机而作战的,金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因此,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时机,那些迫敌于险地以求胜是可以的。造成声势而激起士兵的斗志,发动进攻是可以取得胜利的。"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