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大学越来越像官场 ?

北大教授陈平原称大学越来越像官场

“中国大学的特点就是越来越像官场!”“我反对第一流学者当领导!有的学者又当领导又做学问,乱套了!”著名学者、北大教授陈平原在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与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中大人文学院院长陈春声共同出席广州大学学校文化建设论坛。陈平原以一个人文学者的身份“反省”当代中国大学存在的问题。

观点1 “行政力量干预大学发展”
对于大学的办学方式,陈平原毫不犹豫地指出,大学行政主导倾向太突出,使得“中国大学越来越像官场。”陈平原认为:“按教育部规定来办学,很可能把1000所大学办成1所大学。今天中国的大学有级别、专业的差异,但面貌过分趋同却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很多教育部、行政部门的退休官员,都去高校做院长、做领导,尽管这带来了资源和人脉,‘办事’方便多了,但是大学里行政力量越来越强,这就干预了大学的发展,造成大学关系带的扭曲。”

观点2 “大学应调整大跃进心态”
陈平原借用马玉涛的成名曲《马儿啊,你慢些跑》,指出政府、民间、舆论对大学的要求太过苛刻,媒体过分报道,给大学发展带来了双重压力。大学发展的脚步乱了,“百年办学”的思路被压缩了,大学涌现一种大跃进的思潮——都希望快速发展。

“许多校长都希望在几年任期内,使大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几年下来,唯一发生变化的只有建筑。当今中国大学的改变就是房子盖得更漂亮。”他继续指出,“以中国大学目前的状态去迎合政府、民间、舆论的压力,这样的大学,发展都是变形的。”

为此,他提出,办大学需要给教授、学生自由表达、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观点3 “我反对一流学者当院长”
谈完大学发展,陈平原开始质疑学校聘请一流学者当校长的行为。他直言,大学里不同的学院、学科都有各自的发展,要做到协调不同的学科利益,就必须“由二流的学者当领导”。

他解释:“一个人的专业到达顶尖,就会有一个盲点。这种人当校长,很容易刚愎自用。过于强烈的学术背景和突出的学术经验,很容易使人产生偏见。第一流的学者当了校长,很难对其他学科做出支持。有些人当了领导还要做学问,乱套了!”

他以蔡元培为例补充:“蔡元培在政治、文学等多个专业都是二流或以下的,但他对每个学科都有涉猎,当校长是很合适的。我对今天中国选拔校长的制度表示遗憾!”

观点4 “极少教授仍能心如止水”
大学需要围墙吗?陈平原直抒己见:“中国的大学都有围墙,但是围不住。教授已经很难再心如止水了。过于世俗化,已成为大学的又一大问题。”校园文化缺失,究其原因,陈平原说:“校园文化就是人们认为的社团活动。‘五四’时期,很多社团活动都有教授参加,蔡元培校长当年也亲自参加很多社团活动。今天,校园内已少有渠道让教授、学生一起参加校园活动。老师与学生脱节,这是个大问题。”

陈平原直言不讳,一次性建设而成的大学城,硬件很好,但缺乏历史感。很多老师的家不住在大学城,一放学就走人,大学里只剩下朝气蓬勃的脸孔,也不适宜发展校园文化。

解答:

你的题目让我感触很多,可是思绪很乱,只好随意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两千年前,中国的古人就认识到“一年树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这段话说明培养人材是带根本性的长远之计,体现了管仲的人本思想。管仲认为教化百姓,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尹知章注解《管子•权修》说:“树人,谓济而成立之。”后来就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材对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同时也表示培养人材之不易。到了今天,人类进步了,人们反倒在教育上急功近利了。以至于有领导提出“教育产业化”的荒唐决策。
人才既然重要,人才从哪里来?答案是肯定的——从教育中来。所以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都是一个政府领导下的公民,为什么不能享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教育应该由政府举办,不能由民间来搞“承包”,更不应该由受教育者来承担巨额的教育费用。很多人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一些家庭为送孩子上学不惜倾家荡产,因学致贫的家庭不在少数。
2007年10月揭晓的诺贝尔奖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被三位美国经济学家捧走,十三亿人的泱泱大国,多少年来没有一个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人口不足中国人口的一半,我们难道不为之汗颜?我们不一定是要争一个什么奖项,但我们应该从人家的教育科研方面学习更多的东西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反思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其实应该从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有没有创造能力方面入手。再往上就是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问题。一个在考古方面很有潜力的学生,他会因为英语不能通过八级考试而与一生钟爱的考古学科失之交臂,永远不能进入他想要研究的领域;一个文学天才,也可能因数学微积分题目上的失误霪没了他的才能。因为中国的学生没有权利自己选择自己喜爱的学科来学习。而美国的学校洽洽与此相反。就目前的考试淘汰升学方式而言,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摆脱科举考试的束缚。
各个事物之间都有互补性,缺乏互补性的事物是不完善的。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于学习教育部门规定的所有学科,同样,也不可能一个统一的学科会适合每一个人学习。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成了花园里的冬青树,老师成了修剪冬青的园艺工,只要有哪一个枝条稍微高出一点,就会马上被剪掉,使它与其他剪过的枝条一样高。可想,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会有创造性吗?
我赞同陈平原教授的观点,正是因为他对教育的关心、重视,才会有这么深刻的高见。特别是“我反对一流学者当院长”我深有感触。当领导是需要管理能力,管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有艺术性的,各个门类和岗位都有不同的强项侧重点,一旦错位就乱套了。比如说,厨师的强项就是炒菜,他烧出来的菜色香味俱全,深受客人喜欢,这就是他的特长有用武之地;如果叫一名特级厨师去当酒店经理,他会弄得乱七八糟;反之,叫饭店经理到厨房炒菜,客人一定被他的手艺吓得都跑光了。其实,就在国内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如果当初叫袁隆平先生去任农业学院的院长,整天忙于各种大会小会及各种应酬,就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到田间地头进行科学试验,“杂交水稻之父”就不会出现了。
一个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领导要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学科配制要有全局观念和互补性,“教”、“学”、“用”和“产”、“学”、“研”一体化实行有机对接。目前我们面对的现状是两个极端,一边是大学遍地开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捧着大学文凭没法就业;一边是生产急需,高薪难招专业对口的适用人才。这样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所学不能致用”对学生是一种伤害,人力资源不能及时有效地投入社会发挥作用,对国家的各项建设也产生严重影响。由于我国的教育有急功近利的倾向,所以“假项目”、“假学者”“假成果”、“骗经费”等学术腐败屡见不鲜。一些所谓的教授和学者为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科技建国、科技强国不等于每一个人都要成为科研工作者,每一个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互相补充才会相得益彰。一个国家的大部分人都要成为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只要在技校、专业学校学好、学精一门专业本领就可以了,不必每一个人都非上大学不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应该彻底改变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