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初二语文~ 有关〈马说〉一课~ 要分的来
韩愈生于封建王朝所以才有了〈马说〉中的这份感概,那么,生活在现代社会公平竞争条件下的我们还会发出这样的感概吗?结实现实谈一谈~
解答:
何解“伯乐”之不常有?
唐代大诗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先生有篇小品文——《马说》,里面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今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我们的社会人才辈出,真可谓是“千里马常有”。但现实中各行各业却存在一种怪象——很多真正的“千里马”,往往被一些“准千里马”、“假千里马”抑或“伪千里马”所排挤和压制。纵使他们空有一身本领,徒留满腔抱负,最终也仅剩些许忧国忧民的牢骚,就这样被人埋没,实在让人为之惋惜又让人可悲可叹!悲在社会的用人制度不健全,叹在社会上还是缺少伯乐!
记得韩老夫子前面还有一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为什么那么多的千里马无人发现,甚至压根就没有人去理睬?我想,伯乐在这里应该至关重要,试想?哪行哪业、哪个单位、哪一部门不是藏龙卧虎之地,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特别是年轻有为的人却往往怀才不遇,常恨生不逢时?原因大抵是该处缺少伯乐,缺乏识珠的慧眼!
“何解伯乐不常有呢?”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甚至可以当做一个学术问题或者哲学命题去论证,但我还是认为把它看做一个社会问题更好些!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通常我们把千里马比做人才,而把识别千里马者比做伯乐。那么,伯乐之于千里马就必然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如果一个有着用人权的领导,虽识得千里马但不用,或者连识都不能识,那么我们就不能称之为伯乐了。所以,伯乐应该有新解,他不仅要具慧眼能识珠之材,还应有勇气荐材用材,甚至“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伯乐。如果此“伯乐”非彼“伯乐”,他并不具备识材的素质和用材的能力,千里马也不必懊恼,甚至郁郁寡欢。你还大可小看此“伯乐”,更可唾弃那些假的、伪的、劣的“千里马”,毕竟他们都不会长久!
规范的社会必须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用人制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顺利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用人机制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深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党和政府也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在用人制度上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出台了相应措施。其中就明确规定:要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既要德才兼备,又不求全责备;既要坚持选人标准,又要不拘一格;既要搞五湖四海,又要惟才是举;既要看素质,又要看实绩……这无疑是大快国人特别是还被深深埋没的千里马之人心的壮举。但愿这一措施能很好尽快地施之于各行各业各单位部门,实现于每一个千里马身上!
如果社会伯乐众多,千里马则必能如沐春风奋蹄驰骋,进而建功立业。如此则是千里马之大幸,伯乐之大幸,于党于国更是造福万代!希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再留有社会根源,希望整个社会能以科学健全的用人制度让“平者下,庸者让,能者上”,让千里马有施展才华之所,真正有所用!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