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福州大学 简称福大 Fuzhou University ,英文缩写FZU
【学校简介】
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福建省属重点大学。
进入新世纪,福州大学正致力于由教学主导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努力把福州大学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学科相对优势,体现教学研究型办学特色和开放式办学格局的我国东南强校,为国家和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院设置】
学校现有18个以本科生培养为主的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信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软件学院、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紫金矿业学院等,设置64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7门省级精品课程。另外,学校还设有至诚学院、阳光学院2个独立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
【办学规模】
目前在校全日制学生26000多名,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600多名。本专科生22300多名,此外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1660余名,成人教育学历类学生7900多名。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博硕士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88500余名。学校为国家教育部批准可招收外国和港、澳、台地区本科生、研究生的高校。
【校党政领导】
校党委书记陈笃彬研究员,校长吴敏生教授,校党委副书记叶辉玲研究员、林翔研究员,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新民研究员,副校长陈国南教授、房贞政教授、付贤智教授、范更华教授、高诚辉教授、王健教授。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3093名,专任教师1779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69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含双聘院士3名),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闽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5名、讲座教授3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优秀专家2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 4名,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4名,博士生导师14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4名。
【科研成果】
全校现有1个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设计)中心,1个省高校分析测试中心,7个省(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 2个省级文科研究基地,1个省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十五”以来,学校共获各类科技项目3001项,资助经费达3.887亿元;共获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21项,产生了121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三大奖;科技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和引用情况在全国高校排名稳定在前46至69位; 专利授权量逐年递增,达到118件。
【合作交流】
先后与美、英、德、法、日、韩等国家数十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与英国赫德福特大学、德国莱法州合作项目正式启动,与英国Ulster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正在进行。积极开展中西文化交流,由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施舟人先生( Kristofer Marinus Schipper)在校内设立了国内首个西方文献典籍中心--“西观藏书楼”。同时充分发挥地处东南沿海,特别是面对台湾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台以及对港、澳地区科学技术文化交流,并已成为福建省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科技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办学条件】
学校目前有怡山、旗山、厦门工艺美院等多个校区,占地4452.6亩。学校办学主体位于福州地区大学城旗山校区。现有公共用房总面积10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29亿元;图书馆藏书191万多册,电子图书66万多册,电子期刊60万多册,中外期刊7000多种,引进EI、CA等中外全文数据库36种;学校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福州主节点,校园网已初步建成一个全校范围内高速畅通的信息服务基础平台;体育运动场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
【历史变迁】
福州大学的成立是老一辈福建省领导关爱福建的结果。
建国后,由于台湾没有统一,特别是金门,毛泽东为了持续内战,抵制美国分裂中国的险恶野心,而在厦门和金门进行炮战。当时厦门大学的实力比较雄厚,可谓屈指可数。国家就以保护厦大的人才为名义,把厦门大学理工科大部分迁到全国各地。
山东大学
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师生转入山东大学组建山大海洋系。
中国海洋大学
前边提到的海洋系在山大迁往济南时留在了青岛,后发展成为青岛海洋大学,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浙江大学
1952年,厦门大学的电机、土木、机械三个系各一部分并入浙江大学。
东南大学
1952年,厦门大学工学院的机械和电机两系以及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部分院系组建成南京工学院,即后来的东南大学。
河海大学
1952年,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校水利专业合并,在南京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即现在的河海大学。
南京大学
1952年,厦门大学俄语专业合并到南京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的学生也转到该校外文系学习。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51年5月,厦门大学、西北工学院、北洋大学三校的航空系并入清华,设立清华大学航空学院。由此可知,上述三校的航空系本非直接参与组建北航(北航于1952年成立)。
上海财经大学
1953年的全国院系调整,厦门大学企业管理系被调整到上海财经学院,即上海财经大学。
同济大学
1952年,厦大的土木建筑并入同济大学。
内蒙古大学
1957年,以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五校为主,国内十余所著名高校(包括清华、南开等)共同创建了内蒙古大学。
总之这样做使得福建省理工科人才奇缺,教育部的所做所为,为老一辈福建省领导无法容忍。所以叶飞就决定,保护仅存的厦大理工科师资,就决定建立福州大学。将厦门大学的大部分理科全都转到福州大学。叶飞一面指挥战斗,一面组织筹建大学,还多次亲赴数家大学的一些名教授家,请他们来福大工作,著名科学家卢嘉锡就是在他的力邀下,出山担任了福大副校长。
1958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创办福州大学。张孤梅为福州大学第一任党委书记。当时在厦门大学工作,后曾经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嘉锡教授,受命来到福州大学,担任福州大学副校长,在创建福州大学的同时,亲手创办了福州大学化学化工系。1984年,化学化工系分为化学系和化工系;2001年5月,作为福州大学学院制改革的成果,在原有的化学系、化工系基础上,又合并成立了如今的化学化工学院。
1960年,从厦门大学物理系调出林星等数十名教师组建福州大学物理系。厦门大学的整个电子物理专业及其电子管试制车间也同时转入福州大学物理系。后来,为了支持福州大学的发展,卢嘉锡带领厦门大学的一半理科迁往福大。
1960年,为筹办福州大学与物质结构研究所,卢嘉锡院士赴榕任职(化学一所也随之迁往福州),化学系的一批优秀教师也来到福大。厦门大学物理系也调出林星等数十名教师组建福州大学物理系。厦大的电子物理组技术物理一组,电子物理组及其电子管试制车间(相当于厦大物理系的2/3)也同时转入福州大学物理系。此外,数学系的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当于厦大数学系的3/4)也迁到了福大。也就是说,为了创立福州大学,厦大分出了一半的理科。
福州大学数学系创办于1958年10月,原名数学力学系,是福州大学创建初期最早设立的五个系之一。当时开设数学、计算数学和力学三个专业。教师队伍主要由厦门大学数学系的计算数学、力学和微分方程等专业的教师搬迁而来。1962年调整合并为一个专业──数学专业,学制五年。
这样教育部就无权调动了。福建省的理工科现在还有一定实力,就是老辈领导斗争的结果呀。
【校标释义】
“福”字吉庆祥和,为人所喜闻乐见,学位帽为高等教育之象征,二者结合构思巧妙,属性鲜明,寓意深邃,形象独特。以“福”字为主体的校标图案突破传统篆字设计模式,阴阳和谐,疏密得宜,端庄典雅,醒目大方,宛如一位温文尔雅的饱学之士。
校徽采用单色 —— 红色,吉祥、热情、醒目。
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至诚: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下之化育;
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中庸》)
博学远(笃)志: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论语》)
主要含义:
学校办学要以德在先,要发扬人们天赋的善良美德,以达到才德完美无缺的最高境界;培养人要以人为本,只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治理天下的人伦纲常,树立天下的根本事业,懂得天地的变化繁育。
莘莘学子要勤奋、广博地学习,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掌握知识报效祖国。
历任校长(待补充)
卢嘉锡
1984年1月-1992年6月 黄金陵
1992年6月至1999年6月 钱匡武
1999年6月至2002年8月 魏可镁
2002年8月 至今 吴敏生
【杰出校友】
1.魏可镁
工业催化剂工程技术专家。196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工业催化剂工程技术研究,先后研究开发成功了A110-3型、A201型、A202型氨合成催化剂和B116型低铬高变催化剂、B121型无铬高变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经济效益显著;完成了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引进大型氨厂国产化─小颗粒含钴催化剂研究,为我国20万吨低压流程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学数据。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经国家计委批准投资5356万,负责建立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吴新涛
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家,1966年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研究,在过渡金属硫化学及簇化学领域总结出硫原子配位构型与元件组装的关系表,阐明了硫原子的孤对电子数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为设计合成新原子簇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作为首例的新构型原子簇化合物。基于对簇化学的贡献,他被美国发行的《簇科学杂志》称为该领域的“国际带头学者”。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林惠民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家,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语义学及形式化方法的研究,在进程代数的验证工具、消息传送进程的语义理论和π-演算的公理化等方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洪茂椿
无机化学家,1978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研究,用化学自组装法设计合成金属&有机纳米笼、管及线;宏量制备了多种新型原子团簇;系统地合成了金属石墨状聚合物、具有纳米孔洞的金属&有机聚合物和新型稀土与过渡金属混合聚合物,并研究它们的结构与其性能关系。在“纳米功能分子”和“新型无机&有机聚合物”的无机前沿领域做出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刘旭
1960年9月15日生,福州人。
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数学系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2-1987年任教于福州大学计算机系;
1987年,考取中科院数学所计算机软件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至1993年工作于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计算机科学室。在院期间,他曾先后被评为被中科院数学所评为助理研究员师 、中科院软件所评为高级工程师等称号。
1993-1997年刘旭任北京瑞星电脑科技开发公司(现为北京瑞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主要担任瑞星反病毒产品的研发工作,由其开发成功的反病毒卡开创了计算机反杀毒产品的先河,而后的瑞星杀毒软件,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
1997年出任北京瑞星电脑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2005年,刘旭因种种原因,脱离瑞星公司。自筹资金1000万元,将自己的住房抵押贷款投入产品的研发,带领科研人员成功研制了国际上首套全新技术的主动防御软件,同时申请了6项国家专利。他创办的北京东方微点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被有关部门批准为高新技术企业。
6.梁绮萍
现任福建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1973年9月至1976年9月,福州大学化工系学习。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第八届福建省人大常委。
7.谢兰捷
现任福建省交通厅厅长。197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土建系工民建专业。
8.郑松岩
中共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1976年毕业于福州大学采矿系。
9.陈景河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地质采矿工程系。
10.罗映南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教授级高工。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地质专业。
11.陈新楚
福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软件百强企业第24名)董事长。1979年入学福大,就读电机与电气专业。1983年毕业后到工厂从事了3年的技术工作,后继续在福大攻读研究生,198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
12. 何建文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68年8月毕业于福州大学电机系。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