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语文阅读题啊

二.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两人的相同点是什么?

2.因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3.两人看到什么景色?(写出原句)
4.这样的景色在其他的地方,其他的人能看到吗?请结合课文来回答。

5.结尾处几句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

1.文中两人的相同点是什么?
苏轼其时遭排挤打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无事可做的闲职,张怀民也正谪居黄州,他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两人同病相怜,感同身受。

2.因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东月朗照,作者激发了作者的游兴,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欣然起行寻伴.

3.两人看到什么景色?(写出原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这样的景色在其他的地方,其他的人能看到吗?请结合课文来回答。
不能.
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
5.结尾处几句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结尾处几句议论含义极深。由景物推及人情,看似问“月”、问“竹柏”,实则是问“自心”、问“世人”、问“世间”。作者客观而问,主观而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参考文献: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