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知识库

问题: 读《张中丞后续》的感悟

解答:

《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写的名文。记得上大学时,古文老师把这篇文章唱读得声泪俱下。然时人知韩愈之美文,而鲜知张中丞守睢阳一役之惨烈。城中居民六万余人,粮绝,易子而食。城中无稚子,张中丞把老婆杀了,分给将士吃,说,我的肉无法分给诸位吃,岂能怜惜老婆。女人吃光了,再吃男人,至城破,只剩几百活人。

  南宋词人姜夔看了杜牧的诗,以为扬州是如何繁华美丽。金兵杀入扬州,过了十六年,他眼前的扬州还没有一丝活气。断壁残墙,荒坟遍野。那些大树,树皮让人吃了,剩下干枝,像一双双枯瘦的手,伸向天空,作无声诉说。他感慨无限,写了一首词,叫《扬州慢》,词中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感伤战祸,比“白骨蔽原野,千里无鸡鸣”直写的句子,要刻骨十分。

  我看过史书中多少乱世,却有幸不曾做乱世之人。我是一条可怜的苟活于世的太平犬。但乱世离我并不太远。记得童年时,姨妈到我家小住。我睡着了,又被一阵啜泣惊醒。母亲和姨妈正讲述“躲兵”的旧事。天大雨,路泥泞。枪在这边一响,难民便连滚带爬向那边跑,枪在那边一响,难民又往这儿逃,丢儿弃女,哭声动地。逃不了几天便是断粮。饿急了,便吃“观音土”,后来我问人,才知道“观音土”是浸了尿渍,有点咸味的泥巴。“观音土”吃得下,却拉不出,很多人就这样胀死在路上。有死人,乌鸦来得多,“呱呱”地叫。姨妈讲,她一听乌鸦叫就心慌。中国讲乌鸦叫不吉利,背后竟有这样深层的缘由。姨妈躲兵时还抱着一个岁多的儿子,眼看要饿死,便找了一栋瓦屋,想,住瓦屋的人家可能还有一口吃的,便把孩子装进竹篮,挂到瓦屋门前的大树上。待瓦屋的人发现,会把孩子抱进去。走了一天,不忍,回头去找孩子。一看,树上篮子还在。再一看,篮子里孩子还在。成群蚂蚁爬满篮子,孩子的耳朵被蚂蚁啃掉半边。以后姨妈看不得蚂蚁,看了心慌还心冲。

  我没有经历过。但我看过,听过了。心里不再对那些踏着枯骨成功的伟人有半点敬意。我知道,做这种伟人,一要心硬,二要不讲道德底线,三要满嘴漂亮的假话。有人把他父亲煮了,做成羹,他看了,不气也不恼,还嬉皮笑脸要分一碗尝尝。

  我会仰望圣雄甘地的灵光。他带着成千上万人去采盐,前面架着那么多杀人的刀枪,但挡不住他们平静的步伐。第一排人被打倒了,血流满面。第二排人又平静地把头伸过去。随之是第三排,第四排……这一刻,我顿悟了:和平是一种宗教。在这种宗教面前,暴力、野心,连同那些吃父亲肉羹的伟人,都被蔑视。和平主义者拉宾的一句话有点像圣徒的箴言,我记住了。他说:我宁可听千万人对我咒骂,也不愿听一位丧失儿子的母亲哭泣。

  我时常想象瓦屋前的那棵大树。不知树下有多少战祸留下的尸骨,不知树上落过多少乌鸦。但我确切地知道树枝上挂过一个竹篮,竹篮里有一个婴儿。婴儿被蚂蚁吃了。婴儿是我的亲人。

  那棵树还在吗?若在,怕是和姜夔当年看到的扬州乔木是一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