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故宫是谁设计建造的?
这是今天学生的提问,我想知道!谢谢帮助我的人!
解答:
设计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
明成祖朱棣夺得王位后,决定迁都北京。永乐十五年(1417),有巧木匠之称的蒯祥设计并领导营建北京宫殿建筑群。当由蒯祥具体负责设计与组织施工的承天门(清初改为天安门)建筑一完工,人们都纷纷称颂:“这位蒯木匠简直就是当年的鲁班再世!”后蒯祥被封为工部侍郎,食从一品俸。
相传在建造故宫三大殿时,缅甸国向明王朝进贡了一根巨木,永乐皇帝下令将其制成大殿的门槛。一木匠不留心误锯短了一尺多,那个木匠吓得脸色煞白。蒯祥看了,叫那个木匠索性再锯短一尺多,在门槛的两端雕琢了两个龙头,再在边上各镶上一颗珠子,用活络榫头装卸。后来皇帝见了十分高兴,大加赞赏。这就是蒯祥创新发明的“金刚腿”。
紫禁城名称的由来
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称“故宫”。大规模修建始于明永乐年间(1406年),后经明、清两代皇帝多次改建、扩建及重修,基本保持原有的布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
说起紫禁城名字的来源,还要从天上的星星说起。古人认为天上恒星有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位居中央,明亮耀眼,太微垣和天市垣陪设两旁,因而有“紫微正中”的说法。神话传说中,天上的皇帝是玉皇大帝,是主宰宇宙、至高无上的“天帝”。天帝除了有天兵天将老婆孩子之外,也要有个“天宫”解决睡觉问题。人们认为天宫当然是在天中央的,所以紫微垣以它居于中央的位置,成了古人心目中天宫应在的场所。因此,天帝居住的天宫也被称为“紫宫”。历代封建皇帝,都尊自己为“天子”,即玉皇大帝的儿子,既然天上的老爸住的地方是“紫宫”,儿子的皇宫当然也要沾沾光,可以喻为“紫宫”了。皇帝的家门口四周戒备森严,平常百姓想串串门是不可能的,否则就是“犯禁”,就这样,皇宫成了一座禁城。“紫宫”加“禁城”合起来称作“紫禁城”。
此外,整座皇城也是按照“紫微正中”的格局,把皇宫建在北京城的中心。宫中的太和殿居高临下,象征天的威严;乾清宫和坤宁宫两座帝后寝宫象征天地乾坤;乾清宫东西两面的日精门和月华门象征日月;东西十二宫院,象征十二星辰。十二宫院后面的数组宫阁象征群星环绕。设计者们绞尽脑汁地设计出这些象征天、地、日、月、星辰的建筑模式,只不过是为了凸现天子高高在上的威严和神圣。
北京故宫即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现为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城中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后经多次重修和改建,仍保持原来的布局和规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木构架宫殿建筑群。最初的设计者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者蒯祥、陆祥等。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万平方米。现存房屋8700余间,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城设四门,南面正中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四门各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城四角各有一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外墙高10米,护城河宽52米,长3800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故宫的主体建筑按使用性质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布局疏朗,宏伟壮观;内廷严谨华丽。外朝在前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两殿为两翼,是皇帝举行大典,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行政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由梁九主持重建,面宽十一间(63.96米),进深五间(37.17米),是重檐庑殿顶的大殿,建筑面积约2380平方米,由地面到殿脊通高30.05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古建筑物。中和殿在工字形台基的中部,为面阔五间的单檐攒尖顶方殿,供在太和殿行礼时皇帝休息之用。保和殿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顶,是举行殿试和宴请王公贵族、文武大臣及外宾之处。中和殿和保和殿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5)由于冯巧主持重建。太和殿前两侧有体仁、弘义二阁,均为面阔九间加腰檐的二层庑殿顶楼阁。文华、武英两殿则是面阔五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文华殿是皇帝听大臣讲书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斋居和召见大臣的地方。内廷是皇帝及其家庭的居住区,包括后三宫,东西六宫和乾东西五所等。后三宫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通至御花园。乾清宫和坤宁宫是内廷的正殿、正寝,是帝、后的正式起居场所,均面宽九间,为重檐庑殿顶;交泰殿则是面阔三间的单檐攒尖顶方殿。乾清宫东西各有六组自成体系的院落,即东六宫和西六宫,是妃嫔的住所。东六宫南面有奉先殿、斋宫和毓庆宫,西六宫前面是养心殿。东西六宫之北各建五所院落,每院内各建前后三重殿堂,是皇子住所。故宫主要建筑前三殿、后三宫均布置在中轴线上。其余东西六宫,乾东西五所,则分别对称地布置在其左右,拱卫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并通过各院落、殿宇的大小、广狭来区分主次。前三殿是全宫最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达8.5万平方米,是宫城的12%,后三宫则为前三殿的25%,其余宫殿依次递减,以突出前三殿、后三宫的主要地位。1961年定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六谜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迄今已历经560多年的沧桑岁月。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既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场所,也是皇帝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的地方。3公里长、10米高的宫墙,俨然是一座森严壁垒的城堡,留下了一个个不解之谜。
天人合一紫禁城
故宫又称为紫禁城。把皇宫称为紫禁城,有何解释呢? 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它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便有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 太微垣南有三颗星被人视为三座门,即端门、左掖门、右掖门;与此相应,紫禁城前面设立端门、午门,东西两侧设立左、右掖门。午门和太和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象征着天宫中的银河。皇帝及皇后居住的乾清宫与坤宁宫,“乾”、“坤”二字就意味着天地的意思。其东西两侧的日精门与月华门,则象征着日月争辉。东西六宫及其他诸宫殿也都分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个星座。
故宫房间知多少
故宫的房间数不清。有人说,故宫有9999间房;有人说,故宫的房间应该有9999间半,那么,又为何有9999间半呢?半间在哪儿? 原来,半间是指文渊阁楼下西头的那一小间。实际上故宫所谓的半间房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渊阁西头这间,面积颇小,仅有一作上下用的楼梯,但仍是一整间。文渊阁是藏我国第一部《四库全书》的处所,为了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文渊阁一反紫禁城房屋多以奇数为间的惯例,采用了不讲对称的偶数——6间。但又为了布局上的美观,西头一间建造得格外小,似乎是半间房。 故宫房屋到底有多少呢?据实地测量有8600余间。
冷宫何处
来故宫参观的人,总要找找“冷宫”在哪里,看皇帝是不是真地过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生活。 先谈“三宫六院”。故宫中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为“三宫”。六院分别指东路六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皇帝的妻妾众多,说有“七十二妃”,或“粉黛三千”。据《礼记》记载,周朝的制度是“天子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说明,早在我国周代,天子的妻妾就有夫人、嫔、世妇、御妻等名号,数量也相当惊人。封建帝王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妃子。“宫中多怨女”,在封建社会里,多少青年女子被关进宫内,终生不得自由! 至于选到宫中的女子,一旦失宠,便在宫中禁室里等死,更为悲惨。故宫的“冷宫”在哪里?并无定所,但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即是乾清宫、长春宫;一说“冷宫”无固定地址,关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称“冷宫”。 查遍所见明、清史料,紫禁城无“冷宫”匾额,冷宫并不是某一处宫室的正式命名。根据一些文献记载,,明、清时代被作为“冷宫”的地方有好几处。 明末天启皇帝时,成妃李氏得罪了权势赫赫的太监魏忠贤,被由长春宫赶到御园西面的乾西,一住四年。先后被幽居乾西的,还有定妃、 嫔、恪嫔三人。这个“冷宫”在紫禁城内之西。 光绪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据说关在景祺阁北边北三所(现坍毁),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边的山门里。如果这一出自太监之口的传闻属实,则此地也算得一处“冷宫”。
门字之谜
故宫各门匾中“门”字末笔直下至底没有向上的勾脚,都写成 。为什么故意写成这样呢? “门”字写成“ ”,宋代就有了。据说宋偏都临安后,玉牒殿失火,殿门烧光。宰臣奏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末笔都有勾脚,带火笔,因此招火,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方能免灾。从此以后,凡宫殿的匾额,书写时“门”字末笔都直下,不勾脚。 有一个为写“门”字而丧生的故事,更能说明宫殿匾额“门”字无勾的原因:明太祖在南京命中书詹希原写太学集贤门匾,所写“门”字,末笔微微勾起,多疑的明太祖便大发雷霆说:我要招贤,你詹希原这厮要闭门,塞我贤路!遂下令斩之。真是伴君如伴虎!
故宫谁设计
故宫这样宏伟的建筑,如果浩大的工程,由谁负责设计?又是谁主持施工的?这的确是个历史谜团,难倒不少老北京人。因为故宫的建筑上没有如现代建筑那样明确地刻上此建筑物建于何年,由何人设计等字样。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故宫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姓蒯名祥,人称蒯鲁班的人设计的。 但是,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年近古稀的于倬云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曾经参加建造南京宫殿的蒯祥是故宫的设计者这个说法不确切,其实,蒯祥只是故宫的施工主持人,故宫真正的设计人应该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永乐15年紫禁城宫殿开始进入大规模施工高潮时,蒯祥才随朱棣从南京来到北京,开始主持宫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宫和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了。
三大殿院内为何不种树
翻开故宫的兴衰史,就能查阅到紫禁城里少古树原来跟清代的一次农民起义有关。1813年9月15日,北京宛平宋家庄(今大兴县宋家庄)人林清率领义军冲向东、西华门。东路义军受阻失利,西路义军攻入西华门,杀到隆宗门,门已关闭,义军见宫墙两边树木参天,便爬上大树,奋勇翻墙,并砍折树枝,准备火攻隆宗门…… 三大殿院内不植树,有人说是怕隐蔽于树丛中的敌人威胁皇帝的安全。这种说明乍听似乎有理,实不尽然——故宫养心殿、御花园中古松苍柏高大茂密,怎么解释? 有人撰文提出三大殿院内不种树,主要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称外朝三大殿,是皇帝举行盛典的地方,从位置上说居整个外宫建筑的中心,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心。为了突出这组宫殿的威严气势,建筑上采取了许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内不植树,从皇城正门天安门起,经端门、午门、太和门,这之间的一系列庭院内都无树木(现在端门前后的树是辛亥革命以后种植的)。当时人们去朝见天子,进入天安门,经过漫长御道,在层层起伏变化的建筑空间中行进,会感到一种无形的,不断增长的精神压力,最后进入太和门,看到宽阔的广场与高耸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这种精神压力达到顶点。而这正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对自己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这些庭院内都种上树,绿荫宜人,小鸟鸣叫,那将会破坏朝廷的威严氛围。
的确,宽阔的广场、蓝蓝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衬得更加威严壮观,让人肃然起敬。三大殿院内不种树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在游览中,我们不妨再探索、再思考,彻底解开这一名胜之谜。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