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跪求论文-论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1000字以上,请教高人帮忙
解答:
论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又是一项需要抓紧抓好的重大现实课题。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着眼于各种现实社会问题的切实解决,又要注意从历史文化中吸取有益的资源,以应当前之需。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从中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其实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乐观向上,重视伦理道德、关注现实人生、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一直居主导地位,而和谐统一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集中体现在“中”、“和”二字。“中和”思想是老子的重要价值观念。“守中”的理想与“致和”的境界,是《老子》中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和谐的整体观念在《周易》中也有充分的阐释和发展。老子从“守中”引出“中虚之道”,而《周易》则主张“中正之道”,提出了“太和”的概念,发展了“中和”思想。“太和”使“和”与“中”相得益彰,“守中”便能“致和”,遵从“中正之道”便能达到和谐的理想境地。将这种思想从哲学领域推广到社会领域,所建立的社会自然是和谐社会。
儒、释、道作为魏晋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干流,其基本的价值理念也指向和谐。儒家主张“仁”,佛家追求“善”,道家强调“合”,其基本价值指向都是一个“和”字。特别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所奉行的“中庸之道”,极力主张“致中和”、“和为贵”,把在变动中寻求和谐、稳定的处世之道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把这种思想方法视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中庸》认为,凡事要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不要不及;并强调用“持中”的原则,去实现人与人之间、人道与天道之间的和谐。正是这种对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的追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崇尚和谐统一的社会理想,是由其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特别重家族、重伦理,原因是中华民族发祥于大河流域,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人们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自然环境变化不大,而人际关系却比较复杂,因为进行农业生产,土地、人口、水利、分配、防御等都是需要处理的问题,很自然地需要有一个组织和权力高度集中的公共机构来管理。由于实行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方式,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结构,家族就成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个人只是家族的一分子,个人的荣辱要以家族的荣辱为依归。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文化,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家族的角度看,都带有整体性的特色,是一种以整体为主,个体为次的文化。要维护整体性利益就要注意内部的和谐,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整体和谐的前提又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从先秦孔孟到宋明理学,无一不以伦理道德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内容上看,伦理道德所强调的是如何修身立德,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维护家族的团结,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从目的上看,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社会整体的和谐,正是“和谐”构成了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
社会要“大同”,世界要“太平”;在人与人之间、家族与家族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主张“和为贵”;在家庭中强调“家和万事兴”;在危难之时提倡“和衷共济”;在处理重大事务时强调天时、地利、人和,而人和又比天时、地利更重要等等,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贯精神,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识和把握,以便更好地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