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人称谓。。在线等到3:45.。以后回答无效
称谓是社交礼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对此尤其重视,什么时候称名,什么时候称字,什么时候称官名、地望,都有基本规则。主要决定因素是交际双方的尊卑,以及第三方相对于对方的尊卑。试对《论语》称谓情况作简单的归纳说明。
提示:
【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1) 自称姓名或名。(2) 用于介绍或作传。(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称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称官名】 表尊敬对方称官名,有时多为表示荣宠的加衔。
【称号】 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号"与"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称号表尊敬之情。
解答:
【试着对《论语》称谓情况作简单归纳说明】
老师称呼学生,称其名,或称其字,表示教师或威严、或亲切,如孔子直呼“求(冉有)”、“点(曾皙)”等;
学生对老师称“子”(您),一般人也称“子”(如18•6章,桀溺对子路称“子为谁”)。
五、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并解释画线的词语,说说文中“自明”、“令女弟”、“丞相”、“老兄昆仲”的具体所指及彼此间关系。信中称自明为“渠”,称陈师中为“老兄”,称程颐为“伊川先生”,从中可以看出这几个人与朱熹之间怎样的尊卑关系?
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此事更在丞相夫人奖劝、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没为忠臣,而其室家生为节妇,斯亦人伦之美事。计老兄昆仲,必不惮赞成之也。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伏况丞相,一代元老,名教所宗,举错之间,不可不审。熹既辱知之,厚于义,不可不言。未敢直前,原因老兄而密白之,不自知其为僭率也。(朱熹《与陈师中书》)
这是朱熹给朋友陈师中的一封信。从信中意思看,朱熹与陈师中、自明是朋友,又都信奉北宋“二程”的理学。陈师中之父陈俊卿曾当过宰相,陈俊卿女儿(陈师中妹妹)嫁与自明。自明去世后,其妻子立志守节。此书信即赞扬、劝导此事。“令女弟”,“令”对对方尊称,“女弟”,妹妹。“丞相”,指陈师中父亲,称官职表示尊重。“老兄昆仲”,指陈师中兄弟,与朱熹平辈,又是较密切朋友,所以称“老兄”。“伊川先生”称“二程”中的程颐,“伊川”既是地名,又是程颐之号,表示尊称。
行:离开、离去。 期(jī):周年。 痛恨:悲痛、遗憾。 向来:自从、向来。
喻:明,指著作。作书以明古今之事。 奖劝:奖掖、勉励。 扶植:帮助、培养。
成就:完成、实现。 赞成:赞同而帮助成功。 辱:表示谦虚的副词,用于指称自己。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