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语文
以"思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拟.
解答:
学习与思考
人活世间,不学习,自然成不了才。“才须学也”,但能成“才”的“学”是有要求的。孔子认为这种“学”必须与思考紧密结合,故谆谆告诫后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思考,“学”来的间接的、他人的经验,才会化为个人的能够得心应手运用的知识。
在古人中,能将“学习”与“思考”结合,取得伟大成就的,我首推欧阳修。他的散文名篇《纵囚论》的写作,堪称“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范例。
欧阳修的慧眼和细密的推断能力可能得诸遗传,其父是宋朝一位屈指可数的刑侦专家;欧阳修的勇气和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则必定来自后天的“学习”,其母“以荻画地”开启的智慧之路,引导他避开一条又一条的岔路。
展现在欧阳修眼前的史料,是《旧唐书》对李世民“纵囚”的“忠实”记录,充满对一代圣主“施恩德”的热情赞美。他本来也可像比他稍后的司马光一样,把史料照抄在《资治通鉴》里,再附上几句马屁,便可博得“一代良史”的令誉。但是,头脑和责任拒绝圆谎,欧阳修提笔写下《纵囚论》。用“思考”阐明“纵囚”一事属炒作,绝非“施恩德”与“知信义”的盛事。
“圣君”一次别有用心的政治作秀被揭穿了,政客们作伪的难度增加了。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什么样的“史”,怎样“读”,是“使人明智”的关键!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或“尽信书”般地“读”,是无论如何“明智”不起来的。史官为李世民的“纵囚”编排了多么动人的情节:300余死囚到期齐回囚室,无一迟到;大唐天子一道赦免令,“万岁”声震耳欲聋。欧阳修怒斥道:“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真理就是这样杀风景!愈接近真理的人愈不为“秀”场人士所欢迎。欧阳修频遭私生活方面的诽谤,关键就在于他杀了人家的这样的“风景”。
然而,要是没了这等“杀风景”的《纵囚论》,我们的生活会被多少谎言包围啊!我们能“明智”的一天会等到何时呢?
较之司马光,供欧阳修“学习”的史料未见得更丰富,但能见前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的人,何以偏偏是欧阳修呢?关键就在于,欧阳修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司马光只会“祖述”。一个学者没了“思考”,占有再多的“学习”资料,也只是“两脚书橱”而已!
法国哲人有言:“人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没了“思考”,我们真就成了芦苇,只能坐等秋冬时节的衰败。在黑暗的君主专制年代,欧阳修拒绝圆谎,靠的就是“思考”给予他的无穷勇气!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