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急需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的简介和读后感
急要《中国大历史》的简介和读后感!谢谢啦!
解答:
大二时同《万历十五年》一起读过,的确是一部很不错的书,闲暇时不妨一读。
简介: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视野宏阔,见解独到。
读后感(网上的):
04年的时候才知道黄仁宇及他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阅读的先天不足及本身的无以弥补的带有明显缺陷的阅读习惯,使我拿起一本书总不能一气呵成地看完。幸好黄仁宇的书薄薄的,在心理上已然有了一种预先的愉悦。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皇恩浩荡……“大”罩着她的子民。未翻书前就佩服了黄的何以能用如此篇幅表述“大”中国的“大”历史,并让此书重印了二十次。
当然作者的“大”并非我所述的“大”,而是作者在序言中说到的从技术角度对中国历史的宏观审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是——一种崭新的看待历史的新的话语体系(读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也有这种感觉)。
帝国。从“打倒帝国主义”的时候认识这个词。那时以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帝国”是一个与我们誓不两立的名词。而在书中反复出现,并且现在读来还有一丝自豪。于是就想起“打倒帝国主义”时的矛盾心理,一是帝国主义(相当于帝国,或可直接等于美国)太坏,二是帝国主义太厉害,太发达了,所以我们要打倒它(兼有愤怒嫉妒和羡慕)。想不到我们自己就是帝国,或者曾经是帝国,所以自豪。
技术角度(宏观)。以往的史书以各朝代相对独立来编撰,缺乏前后贯通的历史视域,而且面面俱倒,政治经济文化等,黄的视角“技术”角度,在我看来主要是经济角度,就是以现代的经济的眼光来分析帝国的沉浮何以会如此(如本书中的核心词语“数目字管理,下文提及)。宏观则有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纵向是中国历史的一脉相承,横向是与西方的当时历史比较。
内向而无竞争性。中国的地理及文化塑造出的中国人最为典型的民族性格。其间虽也有蒙古和满洲人的两大插曲,但最终以内向而无竞争性告终并延续至今。内向而无竞争性,便要求国民作道德上的自省,法律则往往形同虚设。“以德治国”,以“稳定压倒一切”成了中国处理国际事务(争端)的一条颠簸不破的的原则(真理)!?
数目字管理。黄仁宇认为“中国是无数农村组成的一大集团,当中的弊病尚且大地今污。她的整个组织即是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如果让中国继续闭关自守,那她也会继续以精神和信仰上的运作掩饰组织上的缺陷。施政要带美感,这种要义以近乎宗教的力量支持。所以即在危机之中钦差大臣林则徐仍在吟诗,而且在赏月”(P244)。还有“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现代体制需要所有因素都能在数目字上管理”(P269)。数目字管理,主要是现代社会的货币管制。这应该是经济范畴吧,所以我说黄的技术角度解释中国历史,其实是从经济角度来重新审度。有一个例子,黄认为,蒋及其国民党建立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毛及其共产党建立新的低层机构,而两者的成败则在于蒋缺乏财政能力,而毛的土地革命使中国能在数目字上管理。
潜水艇夹肉面包。这是文中多次提及的一个对于中国的隐喻。五四运动策划了上面这块长面包,使文士管僚醒觉,下面这块长面包是亿万农民,也是革命之动力,而中间这块肉就是数目字管理了。三者构成结构上的实力。中国步入现代社会。
一个人总是看到他所想看到的东西,或者说一个人总是说他想说的东西,这是一本明显带有个人观点(某种程度上也可称为偏见)的历史书,比如我想看看黄仁宇是如何书写日本侵华的,他却几乎一句都不曾提及。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