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几道政治选择题
1.2007年起,为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又一次决定上调贷款利率,调高存贷款利率
A.是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B.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
C.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
D.是调节经济过热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
2.2007年,先后有20家广播电台因播出庸俗下流的节目被广电总局查处。某些媒体见利忘义,播放下流节目。这
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2.要求我们提高眼里,拒绝污染 3.会污染文化环境 4.是市场经济的弱点
A.123 B.234 C.124 D.134
3.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体现了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教育对经济有重大影响
C.文化离不开政治
D.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4.近一年来,一场惯于中医废存之争在网上蔓延。事实上明虽然中医存在一些缺陷,丹缺失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继承下去。这体现了
1.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2.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任何矛盾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4.我们要坚决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A.123 B.234 C.124 D.134
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哲学角度看,这说面
A.正确的价值观决定社会的发展
B.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规律
C.要坚持创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D.事物的练习时普遍的,无条件的
几道政治题目,希望能得到解答,不胜感激!
解答:
1A
货币政策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制定的和颁布的一系列用于经济调节的措施。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包括:贷款、存款利率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你就想,跟钱有关的、银行有关的,都属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务院颁布制定的一些列用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措施。它属于国家政府的范畴。
主要内容是发挥财政的巨大作用。
财政:国家的收入和支出(一般是按一年来看)
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税收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征收消费税等等。还有就是分配政策,比如财政的投入方向:是把钱多用于公共事业呢还是多用于经济建设呢……等等。
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中的重要内容。
另外,现在的时事热点是: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针对当前的通胀压力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A.是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正确
B.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没有涉及到,题目强调的是:“货币”、“央行”
C.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错,应该是经济手段
行政手段较不常见,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行政手段更多地强调的是政府的强行干预,因此应该少用。
它的特点是:直接、迅速
举例:国家今年初颁布的限价命令
注意的关键词是“命令、指令”
D.是调节经济过热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最直接的手段是行政手段,最有效的手段教材里没有明确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吗……
2B
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2.要求我们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3.会污染文化环境
4.是市场经济的弱点
明显1、4是矛盾的,所以不用考虑2、3,1、4中肯定有一个是错的。
我觉得这道题出得不好,指向不明确……
但是如果硬要选择,我认为1不对,选234。
市场经济的弱点:自发、盲目、滞后。显然题目指向的是自发性,即逐利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美好的……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所以不能说不好的现象是其产物,只能说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但是我认为,市场经济的弱点是共性,无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其实都应该是有弱点的……
反正你就这么记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美好的……
3B
我觉得这道题出得也不好……指示不够明确。。。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题目强调的是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指向反了
B.文化教育对经济有重大影响——题目用的是“折射出”说明是在强调文化可以指示经济发展的情况,而且设问问的是“这体现了什么”,说明文化教育对经济有重大影响
C.文化离不开政治——同理,题目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捕牵扯政治问题
D.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回答的是“为什么”,而不是在强调“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4D
2、3是矛盾的,1、4正确。
1.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好的有坏的看法,全面看问题,一分为二
2.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任何矛盾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4.我们要坚决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同1表达的是一个意思,正是因为任何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我们才应该坚持全面看为题,反对形而上学
看题目强调的是如何“认识”中医,即如何“看问题”,那么选3不选2。因为2强调的是如何做,如何处理问题,3强调的是如何看待问题
5C
A.正确的价值观决定社会的发展——错,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决定社会存在(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但是不能“决定”物质)
B.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规律——错,而且两个句子都错了
1 不是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事情就能成功,你要是不按规律办事呢?而且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因素的制约(最根本的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就主观因素来讲,最根本的是利益立足点的不同,也包括知识构成、环境等等的影响……)
2 规律是不能被“创造”的。规律只能被人们“认识”和“利用”,因为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能说规律被“改造、改变”,人们只能通过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改变规律作用的效果,为人类造福。
C.要坚持创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正确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和谐社会”都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创新,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它们都推动着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是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所有制并存相结合,还有就是结合按生产要素贡献比例分配,这些都是宏观调控的措设,应该是属于制度上的改变,但是我认为不是财政政策,因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主要指的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而财政政策侧重指公共消费品的分配。
D.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错
联系的特征是:客观性(是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普遍性(有没有、存在不存在)、多样性(因果联系、整体部分联系、矛盾等)、条件性(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联系,比如说银河系里面的一颗行星与你的成绩之间肯定不存在联系,因为关系太远了,不能构成联系)。
因此说“一切事物都有联系”是错的
只能说“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
建议你好好看看教材。
不知道都对了没有,希望对你有所启示和帮助。。
我是高三学生,北京。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