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下面这几个人分别是谁,都有什么成就
Chaucer
James Brindley
The Duke of Bridgewater
解答:
Chaucer:乔叟(英国诗人,1340-1400)
杰弗雷·乔叟(Geoffrey Chaucer,约1343~1400)英国诗人。十几岁起进入宫廷当差。1359年随爱德华三世的部队远征法国,被法军俘虏,不久赎回。乔叟与宫廷往来密切,当过廷臣、关税督察、肯特郡的治安法官、郡下议院议员。他曾因外交事务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到过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等国,有机会遇见薄伽丘与彼特拉克,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乔叟在庇护者失宠期间,被剥夺了官位和年金,经济拮据。他曾写过打油诗《致空囊》给刚登基的亨利四世,申诉自己的贫穷。1400年乔叟逝世,安葬在伦敦威斯敏特斯教堂的“诗人之角”。
乔叟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①法国影响时期(1359~1372):主要翻译并仿效法国诗人的作品,创作了《悼公爵夫人》(The Book of the Duchess (1369)),用伦敦方言翻译了法国中世纪长篇叙事诗《玫瑰传奇》等。②意大利影响时期(1372~1386):诗人接触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进步思想。这一时期的创作如《百鸟会议》、《特罗伊勒斯和克莱西德》(Troilus and Criseyde (c. 1385))、《好女人的故事》,反映了作者面向生活现实的创作态度和人文主义观点。③成熟时期(1386~1400):乔叟在这最后15年里从事《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创作。无论在内容和技巧上都达到他创作的顶峰。他首创的英雄双韵体为以后的英国诗人所广泛采用,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
乔叟早期的创作受意大利和法国文学的影响。他把法国文学中的骑士传奇、抒情诗和动物寓言故事等引入英国文学。其早期作品《特罗勒斯和克莱西德》(1385),人物性格塑造生动细腻,语言机智幽默。
从1377年开始,乔叟多次出使欧洲大陆,接触了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家反封建反宗教的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使乔叟的创作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转向现实主义。根据薄伽丘的一部长诗改写的叙事诗《特罗勒斯和克面西德》摈弃了梦幻和寓言的传统,代之以对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和生活细节的描写,这是乔叟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乔叟在他生活的最后十五年进行了《坎特伯雷故事集》 (The Canterbury Tales(1387-1400))的创作。这是他最杰出的作品。
乔叟视野开阔,观察深刻,写作手法丰富多样,真实地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开创了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对莎士比亚和狄更斯产生影响。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英国作家乔叟的小说。作品描写一群香客聚集在伦敦一家小旅店里,准备去坎特伯雷城朝圣。店主人建议香客们在往返途中各讲两个故事,看谁讲的最好。故事集包括了23个故事,其中最精彩的故事有:骑士讲的爱情悲剧故事、巴斯妇讲的骑士的故事、卖赎罪券者讲的劝世寓言故事、教士讲的动物寓言故事、商人讲的家庭纠纷的故事、农民讲的感人的爱情和慷慨义气行为的故事。作品广泛地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英国社会生活,揭露了教会的腐败、教士的贪婪和伪善,谴责了扼杀人性的禁欲主义,肯定了世俗的爱情生活。
《坎特伯雷故事集》的艺术成就很高,远远超过了以前同时代的英国文学作品,是英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第一部典范。作品将幽默和讽刺结合,喜剧色彩浓厚,其中大多数故事用双韵诗体写成,对后来的英国文学产生了影响。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乔叟用富有生命力的伦敦方言进行创作,也为英国文学语言奠定了基础。他首创的英雄双韵体为以后的英国诗人所广泛采用,因而乔叟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
杰弗里·乔叟作品
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0年—1400年),英国中世纪著名作家,出生于一个酒商家庭。1359年随爱德华三世的部队远征法国,被法军俘虏,不久以黄金赎回。乔叟当过国王侍从,出使许多欧洲国家,两度访问意大利,发现了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作品,对他的文学创作起了极大的作用。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其他作品《公爵夫人之书》(Book of the Duchess)、《声誉之宫》(The House of Fame)、《百鸟会议》(The Parliament of Fowles)、《贤妇传说》(The Legend of Good Women)以及《特洛伊罗斯与克丽西达》(Troilus and Criseyde)。乔叟于1400年10月25日在伦敦逝世,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的“诗人之角”。乔叟的死因不明,可能是被谋杀,英国的中世纪研究专家特里·琼斯曾出了一本书《谁谋杀了乔叟?》。
乔叟率先采用伦敦方言写作,并创作“英雄双行体”,对英国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影响极大,故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
James Brindley :詹姆斯·布林德利(James Brindley)(1716年-1772年)是英国著名工程师。出生在英国的德贝郡(Derbyshire),但大部分时光居住在斯塔福德郡,他只受过很少的正规教育。尽管如此,他设计建造了很多用于工农业生成的机器,使它成为18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工程师之一。
1733年。苏格兰斯塔福夏郡(Staffordshine)的詹姆斯·布林德利(James Brindley)在磨坊工作时开始了他自制工具的生涯,其时他年仅17岁,生于乡村,素来贫寒。布林德利对磨轮的改进是切实可用的:加上水轮,从而提高水磨的效能,使其成为一种机器。这是新兴工业的第一台多用途机器。例如,布林德利浚法改进了石头研磨,原先这种研磨用于正在兴起的制陶工业。到了1750年,像布林德利那样的人一心想着如何利用水力。在乡村。到处溪涧纵横,流水潺潺。水不仅仅是力量的源泉,而且是一种运动的新的浪潮。布林德利又成了运河——当时称为航道——修建技术的先驱。当布林德利为了磨坊和矿山工程计划而外出时,出于兴趣,他独自勘查了他所经过的条
条水路。后来,布里奇沃特公爵(TheDuke of Bridgewater)要布林德利修建一条将沃斯利
(Worsley)的煤矿和新兴城市曼彻斯特连结起来的运煤航道。那真是一项惊人的设计。正
如他1763年写的一封致《曼彻斯特信使报》(Manchester Mercury)的信中所说:
最近,我考察了伦敦的种种人工奇观和皮克山(the Peak)的自然奇观,但没有一处奇
观象布里奇沃特公爵的航道那样使我欣喜。它的设计者,天才的布林德利先生确实做出了令
人惊讶的改进。在巴腾桥,他架设的航道凌空而起,高及树梢。当我愉快而好奇地仔细观看
这座建筑时,约3分钟之内,就有4艘驳船从我面前驶过。其中两艘用链条系在一起,由两
匹沿渠堤斜坡奔跑的马牵引,而我站在那里,望着脚下宽阔的艾尔韦尔河(Irwell),胆战
心惊,不敢挪步。在距曼彻斯特约1英里处,公爵的航道与科尼布鲁克(Cornebrook)汇
合,公爵的代理人在那里建造了一座码头,以每筐3个半便士的价格出售运来的煤炭。……
到明年夏天,他们还打算把煤运到曼彻斯特。布林德利更为大胆的行动是使曼彻斯特和利物
浦连结起来,而且已规划出遍及英格兰的、总长度差不多达400英里的运河网。
在英国运河系统的创造中,有两件事情引人注目,并且成为整个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一是促成这次革命的人都是讲求实际的。像布林德利那样,他们通常没有受过多少教育,而
事实上,当时的学校教育只能使富于创造性的头脑变得愚钝麻木。按照法律,普通中学就是
为讲授古典科目而建立的。而大学(当时只有牛津和剑桥两所)对近代的科学研究根本不感
兴趣,而且,它们还将那些不信奉英国国教的人拒之门外。
另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是这些发明创造都是为了日常的用途。这些运河是交通的命
脉,它们不是用来观光游览,而是为了运送货物。制造货船不是为了运载奢侈品,而是为了
运载锅盆碗盏、呢绒布帛,以及种种所费不赀的日用品。这些物品在远离伦敦的乡村生产出
来,而这些村庄正在变为城镇,这是一种遍及全国的贸易。
The Duke of Bridgewater :布里奇沃特公爵(Duke of Bridgewater)弗朗西斯·埃杰顿(Francis Egerton)当年在家乡阿什里奇决定创建运河体系,后被尊称为“内河航运之父”。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山坡上专门修建了一座纪念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转载敬请注明出处:侨谊留学(www.goesnet.org);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